漫说画兰竹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http://pf.39.net/bdfyy/tslf/180423/6185616.html 梅、兰、竹、菊称“四君子”,千余年来不少画家都在画这一题材,更有以毕生精力专画其中之一者,代代相传,乐此不疲。观赏者也津津乐道,不觉其厌。画梅、兰、竹、菊恰与中华民族文化、道德、民族精神、社会风尚所形成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感相默契,在传统国画中形成了独特而亮丽的一大特色。 孔子早把兰与人的德行加以类比,在《家语》中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人们把竹颂扬为宁折不屈、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一种象征。画家笔下的兰、竹,不再单单是一般的植物,而成了他们借以抒怀的载体,抒发自己的品操与志趣。为此历代文学士尤钟情于画兰、竹,再加诗、书、印与画的有机结合,使画面更臻完美。尽管兰、竹题材单纯,但经过千百年文人、画家的精心创作,他们风格多样、变化丰富,在作品中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画所独具的笔情墨趣,人们更为作品中的深邃意境、高雅格调所折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精华之一,素受华夏子孙的青睐。 四君子画,还是学习中国画入门的基础教材,其中枝叶穿插的规律,运笔的技法与笔墨情趣的表现,都是中国画中的通则,尽可举一反三,旁及其他花卉、山水和人物画。 如何学画兰竹?中国书、画的学习方法有一共性,那就是从临摹入手,这是学习前人的经验,速能见效的方法,古人想到了用画谱形式来传授绘画,如元代有李息斋《竹谱详录》,后有《十竹斋》《芥子园画传》等,书中把兰、竹一些基本特征通过具体的比喻如画兰有“交凤眼”“破凤眼”“鼠尾”“螳螂肚”;画竹竿有鹿角、鱼骨、鹊爪,画兰有落雁、飞燕、个字、介字、分字等等,不一而足。把错综复杂的物象概括成一个简单程式,达到易记好学的目的。 同时还要重视绘画理论的修养,先贤的画论,苏轼曾提出“胸有成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郑板桥则提出“胸无成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看似相反,实是相成,所以他最后点明“有成竹无成竹,其实是一个道理”。 画好兰、竹,光靠临摹定然不行,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现实中的兰与竹比画谱中的变化要丰富、生动得多。分析它们的生长规律,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把学到的一些绘画技法运用到写生中去,进一步深化对兰、竹的认识,以便创作出更为生动的作品。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外师造化。 兰、竹有千百种,如兰花就有荷瓣、梅瓣、水仙瓣,有草兰、建兰、春兰;竹有毛竹、方竹、斑竹、罗汉竹等等。尽管形状各不相同,但在创作中就不必斤斤计较,写生是为创作时作借鉴,而并非要我们去画植物枝梗。这就是古人提倡的中得心源。郑板桥有“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他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古老之间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前人画兰、竹的经验之谈,很值得反复咀嚼。 最后提个建议,要想把兰竹画得更好,就应加强书法的练习,尤其是画写意画,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文字素材来源:《国画名家大范本兰竹篇》(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者:胡竹雨 图片:郑板桥画兰竹作品 编辑:国画艺术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pw/10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些连城客家粄,你吃过多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