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段子也来了
上周发了《北宋微历史》里王安石的段子以后,好多朋友要求把苏东坡的段子也发一发,看来还是子瞻比介甫人气旺啊。自当从命。 苏轼像(元)赵孟頫绘 ◎为母楷模 苏轼的老爹苏洵游学四方不着家,都是老妈程氏教育的他。程氏给他东汉范滂传,看到范滂因为党锢之祸慷慨赴义、母子诀别一段,长叹一声。苏轼问:“妈,我若是范滂,您赞同我的做法吗?”程氏答道:“儿啊,你要是能做范滂,我还不能做范滂他妈吗?” ◎兄弟作弊 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心气相通,同到开封参加省试。一看题,不知出处,苏轼傻了,不住叹气,而且给苏辙使眼色。苏辙把笔管一竖,向里面吹气,苏轼马上明白是《管子注》。 ◎兄弟作弊续 考试亲兄弟,制科考试时就该哥哥帮弟弟了。苏轼一看试题,《礼义信足以成德论》,知道苏辙肯定不记得出处,就找服务人员要砚水,还厉声呵斥:“小人哉!”苏辙那边正没辙呢,一听明白了,出自《樊迟学稼注》,那是孔子骂樊迟的话。 ◎何须出处 苏轼在试卷上写下“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句话,梅尧臣把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问:“这话有何出处?”梅尧臣答道:“何须出处!”后来欧阳修见到苏轼,问他这句话的出处,苏轼答:“何须出处!”跟梅尧臣的话竟然一字不差,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欧阳修还追着问,苏轼就说:“出自《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回去一查,没有。改天再问苏轼,苏轼答道:“《孔融传》里记载,曹操把袁熙的妻子赐给儿子曹丕,孔融说:‘当年周武王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问:‘出自何经?’孔融答:‘拿今天的事一比,应该就是这样。’所以我估计,尧和皋陶的事也是这样。”欧阳修大惊:“活学活用啊!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将来文章一定独步天下。” ◎避嫌 欧阳修最初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特别欣赏,因为卷子是糊住名字的,心想,除了我的学生曾巩,谁还能把文章写得这么漂亮?可是为了避嫌,还是取为第二名吧。苏轼真冤。 ◎出人头地 苏轼写信感谢梅尧臣,梅尧臣把信转给欧阳修。欧阳修回信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很耳熟吧?“出人头地”就是这么来的。 ◎三十年后 文坛领袖欧阳修跟儿子欧阳棐说起苏轼的文章,感慨道:“你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上就没人谈论你老爹了!” ◎百年一人 制科考试,苏辙得了第四等,苏轼得了第三等。看官说了,给你延期,就考这奶奶样啊,对得起韩相公吗?其实不然。首先,宋朝有四万多进士及第,但制科考试只有四十一人通过。其次,一等、二等是虚设的,相当于当代某“坐四望五”大师所称画品中的“魔鬼”级,而终宋一代能得到第三等的也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吴育还是第三次等。所以说,苏轼是整个宋朝的状元,号称“百年第一人”。 前述苏子瞻应举之事,坊间流布多有错讹,林语堂先生之《苏东坡传》亦多误解。吾有一文梳理此事,尚可一观,文章链接如次。↓↓ 苏轼:整个大宋朝的状元 ◎杀锐气 苏轼在凤翔给陈希亮做下级,总受他刁难,写一些不重要的文字,陈希亮涂来改去的,要往返好几遍。苏轼不忿,后来写《凌虚台记》表达对陈希亮的微词。陈希亮读后哈哈大笑:“我把苏洵当儿子看,苏轼就是我的孙子了。平时故意没给他好脸,是因为他少年暴得大名,怕他骄傲。怎么着,对我不满了?”一字不改,刻在石头上。 ◎营妓转业 苏轼在钱塘做通判时,有个艺名“九尾野狐”的营妓辞职,要求转业从良,苏轼大笔一挥,同意。另一个色艺冠绝杭州的营妓名叫周生,见状也交了辞呈,这回苏轼就不答应了。他的批复是:“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苏轼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是韩愈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一匹好马看不见。你想从良嫁人,心情可以理解;但台柱子不能走,所以不予批准。 ◎我在城在 苏轼在密州做太守时,黄河决口,眼看着城将不保,有钱人争着外逃。苏轼说:“这还了得!民心动摇,谁来跟我一起守城?都给我赶回来。”他发出“我在城在”的豪言,动用部队的力量筑了一道长堤,自己在堤上搭个小屋住,终于保住了密州城。 西园雅集图(局部)(宋)马远绘 此画所绘东坡,当最接近其本人形象 苏文忠公笠屐图(明)曾鲸绘 ◎乌台诗案 苏轼遭遇宋朝最大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关押、审讯他的地方。我们记一下这些名字:陷害他的是李定、何正臣、舒亶;给他通风报信的是王诜;去湖州抓他的是皇甫遵;在狱中善待他、每天晚上准备热水给他烫脚的是一个不知名的狱卒;替他求情的是曹太后、王安石、王安礼;受他牵连的是王诜、王巩、苏辙、张方平、司马光、范镇。 ◎夫人写诗 真宗东封泰山后遍访天下隐士,得到一个会写诗的杨朴。真宗问他:“你临走的时候有人作诗送你吗?”杨朴答道:“只有老婆写了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叫你不要乱喝酒乱写诗,这回好了吧,把你抓进宫,还有你的活路?苏轼在湖州因为写诗惹祸,要去开封受审,他妻子送他出门,就知道哭。苏轼说:“你就不能像杨朴的老婆那样写首诗送我吗?”妻子破涕为笑。 ◎痛失手稿 苏轼的妻子不仅没写诗送他,还为避祸,烧毁了他的全部手稿。苏轼后来写信给文彦博说,他被抓走以后,妻子惊魂未定,大骂:“写书写书,写完了能得到什么,吓得我要死?”一把火烧了。苏轼再整理时,发现诗作损失了百分之七八十。 ◎轻生之念 苏轼赴开封受审,船行太湖之上,风涛倾倒,月色如昼。苏轼看着美丽的夜色,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会连累好多人,心想还不如闭眼往水里一跳,一了百了。转念又一想,舍不得老弟苏辙,自己遭不测,老弟也肯定不保,这才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绝命诗 苏轼蹲监狱,长子苏迈每天给他送饭,二人约好了只送菜和肉,如果把这两样换成鱼,那就意味着他不能幸免了。一个月后,苏迈要去陈留卖粮食,委托一个亲戚代为送饭,却忘了告诉他约定的事。亲戚想款待款待苏轼,送了一条鱼进去。苏轼大惊,知道必死无疑,就作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其中有“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句子,凄切至极。当然这只是虚惊一场,如果苏轼死在此时,他的好多名句如“大江东去”,我们就读不到,“东坡肉”这样的美味也吃不到了。 ◎配给制 苏轼在黄州没啥收入,家里人口又多,就搞起了配给制:每天只用一百五十钱,每月就是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块,挂在房梁上,早晨用叉子挑下一块,然后把叉子藏起来。花不掉的,就用来招待宾客。其实小日子过得蛮适意的。 ◎相公门下用轼不着 苏轼路过金陵,王安石骑着驴去船上看他。苏轼不戴帽子出船,作揖道:“我今天穿便服见大丞相。”王安石豪迈笑道:“礼数岂是为我辈设的!”苏轼又说:“我自己也知道,相公门下用不着我。”说到痛处,王安石立时语塞。 ◎苏轼批《字说》 苏轼听说王安石的《字说》写成了,知道里面有好多是强词夺理的瞎掰,就故意挤兑他:“你说用竹鞭抽马就是笃,不知用竹鞭抽犬,有什么可笑的?”又问:“你说我这东坡的坡怎么解?”王安石说:“坡嘛,土之皮。”苏轼说:“这么说滑就是水之骨喽?”王安石答不上来,转个话题:“鸠字拆为九鸟,有没有根据?”苏轼说:“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爹和娘,正好是九个。”王安石开始还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才反应过来,苏轼这是在拿他开涮呢。 ◎幸福的眼泪 高太后找苏轼谈话,问:“你前一年当什么官?”苏轼答:“常州团练副使。”问:“现在呢?”答:“翰林学士。”问:“知道为啥升这么快吗?”答:“太后和皇帝照顾我。”太后说:“不对。”苏轼说:“要么是别的大臣推荐的?”太后说:“也不是。”苏轼毛了:“我这人虽然不咋地,但也没走后门啊!”太后说:“是先帝的意思。他每次读你的文章,都说:‘奇才!奇才!’可惜没来得及提拔你。”苏轼一听,感动得号啕大哭。太后、哲宗和左右也跟着哭,偏殿里哭声一片,大家都被幸福的泪水淹没。 ◎夜过长桥 苏轼去文登,船过淮河,作了一首词:“望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泗州知州刘士彦做事认真,马上来找苏轼:“学士你名满天下,新词一出,马上传到京师。法律规定,泗州夜过长桥者,处二年徒刑,何况知州呢!”苏轼豪迈大笑:“我这一辈子的罪过多了去了,随便一举,就没有二年徒刑以下的。” ◎守鼻梁 刘攽晚年得了麻风病,眉毛脱落,鼻梁塌陷。苏轼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写诗挖苦:“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 ◎鳖厮踢 苏轼和司马光说事,一语不合,道:“相公这话,就是‘鳖厮踢’。”啥叫“鳖厮踢”?就是王八练拳脚。那还能看吗?司马光也纳闷:“鳖那么笨,怎么能厮踢?”苏轼说:“所以说你鳖厮踢。”真够损的。 ◎司马牛 苏轼和司马光虽为一党,但对新法的认识却逐渐产生差异。一日,苏轼跟司马光论辩免除差役法的利害,谁也说服不了谁。苏轼一回家,刚刚摘下帽子、解开带子,就不停嘴骂:“司马牛!司马牛!” ◎不合时宜 苏轼有一天吃完饭,摸着肚子溜达,一时无聊,问侍女:“你们说说,我肚子里都是些什么?”一个侍女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个道:“都是机械。”苏轼也觉得不对。轮到王朝云,她说:“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苏轼捧腹大笑。啥叫红颜知己?这才是。后来王朝云随苏轼南迁惠州,死在那里,苏轼在墓上筑六如亭,亭联写道:“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一写害三家 范镇和司马光是穿一条裤子的铁哥们,相约活着互相作传,死了互作墓志铭(当然不能互,只能活着的写死了的)。结果是司马光给范镇作了传,范镇给司马光撰了墓志铭,在里面把王安石一党好一顿贬损。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想找书法大家苏轼来写,苏轼婉拒了,说:“我写倒是没什么,就怕一写,会害了三家。” ◎剐有肉汉 苏轼负责起草贬谪吕惠卿的诏书,写得酣畅淋漓,比如描述吕惠卿人品的句子“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视”,他自己就很得意,还说:“三十年作刽子,今日方剐得一个有肉汉。” ◎又醉了 王禹锡写了首《贺雨诗》,很得意,但苏轼瞧不上:“你这诗怎么这么不入规矩?”王禹锡找借口:“是喝醉了写的。”过几天,王禹锡又拿着一大轴诗来找不自在。苏轼读过后道:“你又喝醉了?” ◎漏题 苏轼就不是个规矩人,当年考试跟弟弟作弊,后来当考官还给学生漏题。苏轼给考场里的李廌送去一封信,李廌恰好不在,信被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持、章援偷偷拆了,打开一看,是一篇名为《扬雄优于刘向论》的文章,惊喜之下,拿了就跑。考试果然就考这一题,二章以苏轼文章为样板顺利完成,李廌却惨到要搁笔不写的地步。苏轼还以为第一肯定是李廌,没想到拆开一看是章援,还有得第十名的文意也差不多,是章持。李廌别说状元了,连进士都没当成。 ◎苏黄相讥 苏轼和黄庭坚在书法宋四家中分列第一第二,但经常互相挤兑。苏轼说:“你最近的字虽然清劲,但笔势太瘦,好像树梢挂蛇。”黄庭坚反唇相讥:“你写得好?那么扁,好像石压蛤蟆。”说完,二人哈哈大笑。 ◎换羊书 黄庭坚调戏苏轼:“王羲之写的字叫做‘换鹅字’,你的字可称‘换羊书’。”苏轼问:“我怎么换羊了?”黄庭坚说:“馋嘴的家伙韩宗儒每得到你的一份手札,都拿去跟姚麟换几斤羊肉吃,这可不是‘换羊书’么?”过两天韩宗儒又来信了,等着苏轼的回帖,催得特别急。苏轼想起黄庭坚的话,笑着对来人说:“你回去报告,今日断屠。” ◎观察细致 黄庭坚和秦观等人一起欣赏李公麟画的《贤己图》。画上有六七人聚赌,骰子撒在盆内,五个是六,还有一个旋转不已,一人俯在盆边大喊,其余的站起来,脸色都变了。大家都说画得惟妙惟肖,真是太绝了,这时苏轼进来,不屑道:“李公麟是天下名士,怎么不学好,偏学福建话呢?”大家说你怎么看出来的,苏轼道:“咱们说六,嘴都是合上的,唯独福建人张口。那个人喊的肯定是六,可为什么张着嘴?”李公麟听说,也对苏轼佩服不已。 苏轼书法 ◎三党 苏轼和朱光庭激烈争论,吕陶尖锐指出:“朱光庭这是公报私仇。苏轼讽刺他的老师程颐,他就到苏轼的策论里挑刺。想给苏轼定罪可以啊,拜托你专业点好不好,能不能拿出点新东西?这不是又在搞朋党嘛。”完全正确,不过吕陶本人也不能自外。保守派一举扫除改革派后,内部发生了分裂,而且裂成洛、蜀、朔三党互相死掐:洛党领袖是程颐,朱光庭、贾易为羽翼;蜀党以苏轼为首,吕陶是干将;朔党的头儿是刘挚,还有三巨头梁焘﹑王岩叟﹑刘安世。 ◎苏堤 苏轼筑堤有心得,去杭州又筑了一道,就是所谓的“苏堤”,不过这次有很大的改进,不盖小破屋了,种上了芙蓉和垂柳。 ◎吾从众 苏轼在扬州招待十几个名士吃饭,米芾也在座。喝到一半,米芾忽然站起来说:“世人都说我神经病,叫我‘米颠’,苏子瞻你说句公道话。”苏轼坏笑道:“我听大家的。” ◎以字佐酒 苏轼赴米芾的饭局,去了一看,两条长案相对,上面摆满了笔墨纸砚,酒菜放在一旁,于是会意大笑。俩人喝一通酒,就唰唰唰写一通字,磨墨的都供不上了。到了晚上,酒也喝完了,纸也写光了,二人把作品互相交换,散去。 ◎君公尔汝 苏轼说:一般称呼人,高贵的叫“公”,贤明的叫“君”,再往下就是“尔”“汝”了。即便到了王公大臣,人们还是表面上敬畏心里不服,所以得势时“君公”、退下来“尔汝”的人多了去了。 ◎瓮算 苏轼讲过一个故事:有个穷书生,家里只有一口宝贝缸。一天晚上做起白日梦,琢磨着自己要是富贵了,就花钱置田产,蓄歌妓,什么都要最好的。想得高兴,不觉手舞足蹈,一脚把缸踹破了。让人一下子想起拉封丹写的那个顶牛奶罐的姑娘贝莱特。这种妄想症因此有个文雅的说法:瓮算。 ◎放生虱子 苏轼在海上,用亡母留下的首饰换钱,买活物放生。王朝云在一旁看见衣服上有虱子,用指甲捏死。苏轼训她:“好嘛,我这儿放生,你那儿杀生!”王朝云不服:“它咬我!”苏轼说:“谁让你身上有气味,把它招来?好歹也是条性命,还是放生的好。” ◎千里寻苏 巢谷和苏氏兄弟是好朋友,听说他们被贬到岭南,发愿要从四川眉山步行去见他们,可这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人都说他疯了,没想到他竟真的启程了。苏辙接到巢谷从梅州写来的信,惊喜之下赞叹道:“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见了苏辙,巢谷还要去海南见苏轼,苏辙劝都劝不住。坐船走到新会,有个蛮子把他的行李偷走了,他一直追到新州,死在那里。 ◎看杀 苏轼从海南贬谪之地回中土,到哪里都引起轰动。他在江苏毗陵得了热病,戴着小帽、穿着短袖坐在船上,运河两岸跟着船走、要一睹他丰采的老百姓成千上万。苏轼回头跟人说:“可别把我给看死了!”不想一语成谶,不久后一代巨星就陨落了。 ◎遗腹子 据说苏轼贬岭南时曾经遣散手下姬妾,其中有两个已经怀了孩子。宦官梁师成就高调宣称自己是苏轼的遗腹子,另一个则是翰林学士孙觌。苏轼的儿子、外号“小坡”的苏过和他们俩关系甚铁,梁师成甚至对自家账房说:“小苏学士从账上支钱,一万贯以下不用跟我说。” 雷格文学无价,赞赏有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pw/9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猫鬼三丨和尚你要用这鸡雏来斗陈宝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