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middot魏风middot
北京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 斧子砍砍伐檀木啊,把它放在河涧边,河水清澈且泛起美丽的涟纹。不去耕种收割庄稼,怎能收获三百廛稻米?不去围田狩猎,怎么能看到你庭院中悬挂的貆肉啊?那些君子啊,不会吃白食呀! 斧子砍砍伐车辐啊,把它放在河侧边,河水清澈且荡起美丽的直波。不去耕种收割庄稼,怎能收获三百亿稻米?不去围田狩猎,怎么能看到你庭院中悬挂的猪肉啊?那些君子啊,不会吃白食呀! 斧子砍砍伐车轮啊,把它放在水厓边,河水清澈且转起美丽的旋沦。不去耕种收割庄稼,怎能收获三百囷稻米?不去围田狩猎,怎么能看到你庭院中悬挂的鸟鹑啊?那些君子啊,不会吃白食呀! 释义: 《魏风》上一篇《十亩之间》叙述了贤人隐居之志。隐居常常给人一种摆脱现有的负担重新一个新生活的感觉。有些人选择隐居可能是对现在的生活状态产生极大的排斥,于是选择逃避社会责任。 君子的隐居是维护心中的正道,让生命适当的脱离恶劣的社会环境。君子隐居虽是回归心灵和生命的健康状态,却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安逸。君子隐居也不违背仁道,不背离道德,即使在十亩之间也会保持勤劳的品德。 不隐居也不代表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一些君主和大臣虽身居高位,却贪图安逸,尸位素餐。衡量是非的标准以是否行正道为准,从魏诗中可以看出魏国君主是昏聩不明的人,这样的人受情绪和欲望的蒙蔽,不识明道,不能积极主动的行明道,所以会表现的贪婪、偷惰、安逸,当然也会胡乱作为,征战无度。 《伐檀》一诗既是贤人对魏君荒怠国政的谏言,也体现了贤人追求的勤劳生活的道德品质。勤劳是生命符合天道存在发展之德,生命通过劳动获得自然世界的资源,通过资源的配置满足提升生命的运行能力,勤劳才能走向前发展的人生正道。 然而,有些人获得一些资源分配机会后,贪于享受而忘记发展,以至于停滞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不能向前发展。有的人在碌碌无为的解决温饱问题,看似勤劳工作,实质上没有给生命打发展的基础,不能积累知识,不能培养拼搏、决断等优秀的品德。 有些人获得一些社会高位,有充足的物质配置,但是追求安逸,最后使其生命体系衰败。生命是不断前行发展的过程,只有一直明确人生的方向,认清前方的路,努力前行才能有所发展。 周代一些国君缺少明德,没有向前发展意识,对自己管理的国家如何运行也没有计划,甚至为了贪图安逸破坏先人的礼法,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伐檀》一诗中可以看出君子对人生的道是非常明晰的,对未来生活有清楚的规划,是国家的发展正道,无奈处于君主无道,臣下昏庸的世道,提出了君子不素餐的主张。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kǎn),伐檀声,及砍伐行为。 寘(zhì),置也。 干,河涧,或河水边。 涟猗(liányī)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相传鲁班发明了锯子,之前用什么伐木呢?《诗经》中最常见的制作工具是斧子。此处的坎字通于砍,坎坎伐檀是用斧子砍伐檀木劳动的过程,也包括坎坎的声音。 诗人以伐木作车为起兴,一是喻义勤劳的美德,而是以制作之德比兴君子品德。第一段诗句檀木与涟漪有共同的特性,即美丽的波纹,它喻义君子美善的品质,檀木也喻义君子坚毅的美德。 从伐檀的行为来看,周代造车时使用了檀木,至少车轮用坚实耐用的檀木硬料。 从造车行为看,诗人的身份至少是大夫。孔子曰:“自我从大夫以后,不可以徒性也。”大夫拥有马车是周代的礼制要求。《毛诗序》:“《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毛亨认为不得进仕的观点不符合诗意。一些学者认为《伐檀》一诗是描述普通农家生活的说法也不成立。 《易经·渐卦》:“鸿渐于干”干是近岸的水边,大雁先是游向岸边,之后是鸿渐于磬,游上岸边石头。檀木生长缓慢,能够成材的檀木多生长在山林,伐檀之后多是放在溪涧顺流而下。此处的干应该是在河涧的水边。 诗人在伐檀的场景描述河水清澈,泛起美丽的波纹,说明此时的心境也如同清澈美丽的河水一般。君子纯洁的心性与外物相应,能感知事物的美善。仁道是符合事物道理的发展之道,是事物真善美的状态,所以君子具有纯洁的心性、勤劳善良的美德。 稼(jià),播种农作物。 穑(sè),播种,收获农作物。 胡,何也。 廛(chán),周代计量地数单位。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稼穑本身是一个词组,是农作物耕种收获的农事过程,但词性上稼倾向于初期的耕种,穑倾向于后期管理收获。诗人此处将二字分开描述是一种写诗手法,起到对事情的强调意义,其强调如果不勤劳于农事,会有什么后果,即哪来三百廛的粮食收获。 禾通常指稻米,此处主要是表达粮食收入,应是包括稻米、谷类等庄稼。 《周官·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菜二百亩,余夫亦如之。” 周代的廛大概是一处的计量单位,城中的集市也有廛,大概是一户人家的位置,所以有人认为一廛就是一户或一亩多地。从《周官》看,一廛农地是一百多亩,与诗中的廛相吻合。 《伐檀》一诗所针对的对象是魏国君主及其大夫,三百廛的数量描述的至少是有封地的大夫,三百廛也可能是个抽象数字,诗人以此作为一个国家农地的情况对魏君谏言。 县(xuán),通悬,悬挂的意思。 貆(huán)《类篇》与?同。《说文》貉子类。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狩猎也是一个词组,本意是指冬天的田猎行为,此处分开也是起到强调作用。周代田猎分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礼记·王制》记载周王每岁至少三次田猎。 田猎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政事,与农事一样重要。田猎的猎物可以用于祭祀、招待宾客,丰富食堂。田猎既是军事训练,也是国家机构的运行管理方式。冬狩的组织者是诸侯国的君主,不是普通民众。本诗诗人要对话的是魏国君主及大臣。 诗人认为,国家的运行要遵行礼法,自上到下都应辛勤劳动,只有前面的劳动,才有后期的收获,这是国家运行的根本之道。 貆字与?音相同,或许是同一动物,诗人从庭中悬挂的貆肉,告诉魏国君臣,现在享用的美味是需要前期努力的结果,不能只迷恋眼前的享受而不明前方的路。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餐是一顿饭,字面意义的素餐是这顿饭没有肉食。单从上下文看,好像是君子如果不进行狩猎活动,就会吃素,诗人在此提出君子不吃素的主张。 君子不食素也是符合礼法的,君子经过知识积累和品德修养后,要取得适当的社会位置,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满足家庭需要的食物。 周代时期,大夫以上都有宗庙,需要按照礼制要求祭祀先人,也要按照礼制婚丧嫁娶,招待宾客,这些都少不了猪狗牛羊等牺牲,每年诸多祭祀之后要享用馈赠祭品,所以君子按照礼制行事离不开吃肉。 但是不素餐不能简单理解君子不吃素,君子内心素淡,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生存,即使隐居山林食用野菜也符合仁道。 《孟子·尽心篇》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此处公孙丑的观点好像认为君子不素餐是亲力亲为的劳动获得食物,孟子虽然告知公孙丑君子获得分配之道,但没有讲明君子不素餐的内涵。 亲力亲为显然不是诗人所说的君子之道,诗人所说的粮食耕种三百廛以及冬狩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的行政行为。此处的君子不素餐,实质上就是白吃饭不做事,即《汉书·朱云传》中朱云所称的尸位素餐。 贪恋于权位,只是希望获得该位置的社会资源分配,而不能在该位置发挥其运行管理作用,即尸位素餐。作为国君难道就是为了参加礼仪活动吃吃喝喝吗?需要带领人们向着正道发展前行啊! 虽然种植粮食是农民的事情,也是农民生活的需要,但是如果君主怠于政事,不劝劳劝农,不重视农业水利,备荒减灾,则不能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因为自己的贪欲大兴土木、肆意战争让农民不能按时耕种,或追求嬉戏腐化之风,导致无人重视耕种,就会形成原野荒芜的局面,导致国家衰亡。 狩猎行为不符合礼制,也是怠于政事的体现。不劳动,哪来的收获?但是处于统治地位的魏君不考虑这些正途,而是把心思放在物质财富的占有上,怎么占有呢?压榨民众,横征暴敛。本来国家运行不正时,民众的收获就会减少,再被挤榨,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魏诗中可以看出魏国君主荒怠于政事,大夫不能尽到职责。诗人提出君子不素餐的主张是唤醒他们的良知啊!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辐(fú),连接车轴到车轮的木撑。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从此句诗看,周代加工木条也是用斧子砍伐。 辐起到支撑固定车轮的作用,坚硬竖直。与后面的直猗都有直的特性,以此喻义君子正直的品质。 直猗是水向前的直波。河水清且直猗,是指君子清正的品质。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是指君子追求的是行道,而不是追求获得个人利益。本诗君子主张稼穑、狩猎都是国家的管理之道,而不仅仅只追求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清清的河水是君子纯洁的心性,美丽的直波是君子正直的品德。君子对物质的获得是认同的,这是生命的正道,但不会为物质欲求所累,成为物质的奴隶。 亿,计数单位,万万为亿。 特,成年的野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第一段诗描述稼穑的收获是处于田地中的禾麦。所以用代表亩数的廛计量。本段诗句有所递进,粮食已经脱粒,所以用亿来计量。 孔颖达认为:“亿若为釜斛之数,则大多不类,故为禾秉之数。秉,把也,谓刈禾之把数。”以亿把粮食倒不如亿粒粮食更贴合诗意。 三百亿是概念,形容富足的粮食,诗人以此告诉魏君有辛勤的耕种国家才有富足的粮食。下面的诗句也是如此,没有狩猎活动,哪来的肥美野猪肉供人享用。 郑玄认为三岁野猪为特,四岁为肩。《说文》认为三岁为肩,从特字的意义看应是非常大的野猪,特或许是比肩大的野猪。周代用猪祭祀的礼仪场所比较多,野猪是主要猎物,猪肉也是日常主要食物。 从庭院悬挂各种猎物看,周代保存食物的方式是悬挂,通过风干可以长期食用。庭,可能是宫廷,也可能是大夫的庭院。诗人提出的不吃白食的主张是对处于执政位置的君臣而言。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食,是食物,字面意义素食是吃的饭没有肉。 郑玄理解素食是吃空食。从诗人描述手法看有写实的成分,与不素餐一样有不能吃素的因素,但从整体诗意看是描述君子不能吃空食。 《礼记·坊记》:“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畬,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获得利益就要付出劳动,《易经》认为:不耕种而收获,不栽苗而得到熟地都是凶险的。但是人们往往注重眼前利益,由此见财忘义,或指注重获得而不注重付出劳动。君子则重视先礼后财,别人给的礼物,看不到时不去看它,不被贪欲控制迷惑,所以君子能够根据道或的利益。 本诗中的吃空食现象,是魏国君臣贪于利益而忘记道义,只知道享受而不按照正道管理国家。就像没有田猎哪有肉食一样,荒怠政事则断了将来的收获,到时国破家亡,想吃肉食也不能做到了。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漘(chún),河水的岸边。 沦(lún),旋波纹。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或许伐辐只是制作车轮的一个步骤,如果是这样,诗中存在从伐檀,到伐辐,到制作车轮的递进过程。 第一阶段伐檀喻义君子质朴纯真之美,第二阶段喻义君子的正直美德,第三阶段则是君子贤能可用之美德。 《王风·葛藟》:“在河之漘。”是指葛藟蔓延到水边的崖岸上。本段诗句放置车轮的地点在岸上,与第一段放置檀木的水边位置不同。 清清的河水依旧象征君子纯洁的品质,沦猗的性质与车轮相近,美丽可转之意,也是形容君子是可用之才,不是花瓶摆设,与诗中表达的追求事业之德相同。 囷(qūn),古代的储粮圆仓。 鹑(chún),雉科,鹑类的鸟。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此段递进到将粮食收入到粮仓内。三百个粮仓的规模不小,事关魏国的国计民生。如果魏君有基本的管理国家常识,应当对粮仓情况有所了解。如果不作为,不重视农业生产,将影响国家运行。 现代的鹌鹑是鶉鸟的一类,古代的鶉鸟或许有多种,《山海经》:“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庭院中悬挂了貛肉,悬挂了猪肉,悬挂了鶉鸟,能备如此充足食物大概是魏君的宫室。魏君身处宫中,不愁吃不愁喝,天天想着应酬,估计忽视了劳动过程,也体谅不到民众的艰辛。子贡曾对孔子说,天下受灾王公们也受影响,孔子说天下灾民饿死路旁,王公停下吃肉了吗?等王公意识到吃不上饭了,民众要处于什么状况了? 诗人对不愁吃喝的魏君讲明道理,凡事要有付出才有收获,由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pw/9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方剂学每日一汤小青龙汤
- 下一篇文章: ldquo夜里磨牙,肚里虫爬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