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草医讲故事使君子
#烂草医# 使君子 甘,温。归脾、胃经。 杀虫消积,健脾。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主要产地在四川、两广、福建、台湾等地。 据传北宋年间,四川潘州(今松潘)有位名叫郭使君的医生,精通医道,尤其善于治疗小儿病,深得乡邻尊敬。他经常上山釆药,有一次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了,那野果非常好看——形状像栀子,而两头尖尖,有五条纵棱,呈梭形。质地很轻内含子仁,他去掉种子的外壳试了试,有点淡淡的甜味,气味芳香。于是,郭使君便摘下一些带回家去想研究它的药性。他不知道这种子叫什么名字,正好有位砍柴的樵夫经过,樵夫告诉他那种子叫“留球子”。 郭使君将留球子带回家,因为那些种子是刚摘下来的,种子的水分很重,他担心时间久了,种子会霉变,就把它放在锅里炒了一下,种子炒熟后芳香四溢,犹如香權。小孙子闻到香味,吵着吃了四、五粒,不料第二天竟便出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肌瘦,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郭使君这才明白,留球子原来是一味驱蛔药。消息传开了,于是四方邻里求者络绎不绝,留球子成了中医驱虫的主要药物。郭使君被四邻誉为“哑科医生”(古代称小儿科为哑科),“留球子”的名称也被“使君子”取而代之。 在闽南、台湾一些地区,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有驱蛔虫保健的习俗,这天的晚饭食用以使君子煮的鸡蛋、瘦猪肉、螃蟹等,并吃石榴,因为使君子和石榴都有驱虫的效果。 相传该习俗始于北宋景佑元年(公元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当时有一位名医叫吴本,医德高尚,医术超群,他看到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面黄肌瘻磚少人还患有虫病,就倡导大家多食用使君子和石榴。当地盛产使君子和石榴,彳蒔人都去吃,效果很显著。因为那天刚好是七夕,所以后来相沿成俗,一直到今天。 吴真人行医济世,长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闽南沿海湿气弥漫、病多夹湿的特点,累积了很多的神方妙药。他深受海峡两岸百姓的爱戴,但不幸的是吴真人在白礁龙池岩山上采药,不慎坠崖逝世。白礁村父老在吴真人的修炼地(在白礁慈济祖宫正殿)自筹建造龙湫庵,塑吴真人像供奉。 使君子药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宋无名氏有诗曰:“竹篱茅舍趁溪斜,白白红红墙外花。浪得佳名使君子,初无君子到君家。”民间也有诗云:“使君如梭具五棱,紫黑体轻质坚硬,内一种子呈纺锤,杀虫消积驱蛔灵。”其人文底蕴颇有趣味。 使君子有驱虫之效,善驱蛔虫与蟆虫,用于蛔虫症,螺虫症;甘温,能驱虫,又能消积滞、健脾胃,用治小儿疳疾脸色萎黄、形瘦腹大、腹痛有虫者。实验研究发现使君子对蛔虫、蟆虫均有较强的麻痹作用,水浸剂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临床报导见驱蛔虫、治疗蝶虫病。 喜欢烂草医系列故事的朋友,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pw/11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爬藤植物使君子,中药界的隐藏高手,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