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4.html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

[赏析二]

[赏析三]

[赏析四]

[赏析五]

甘棠

[诗经·国风·召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作品介绍]

《甘棠》,《诗经·召南》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三句。甘棠,棠梨树。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这首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在江苏江都邵伯,相传西周姬奭,封地在召(shao),史称召公或召伯(古召同邵),巡行南国时,曾于甘棠树下休息议政,民思其德,爱其树,不忍伐,作甘棠诗,后人遂以甘棠作为颂扬官员政德之词。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甘棠》就是一首表现了当时社会受人尊敬的官员的诗歌。

[注释]

01、蔽芾(fèi):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盛的样子。《诗经·召南·甘棠》:“~~甘棠,勿剪勿伐。”又《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其樗。”甘棠:棠梨,杜梨,高大的落叶乔木,春华秋实,花色白,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02、召(Shào)伯:姬奭(shì),史称燕召公,封地为召

03、茇(bá):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04、败:毁坏

05、拜(bài):屈也,挽其枝以至地也。

06、憩(qì)、说(shuì):通“税”,休憩,止息。

[译文]

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

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

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

[赏析一]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得比较明确:“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的资料也都足以证明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流播广远。召伯南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这种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民间,而为民众排忧释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他诗练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愈见其珍重耳。”顾广誉《学诗详说》说:“丕言爱其人,而言爱其所茇之树,则其感戴者益深;不言当时之爱,而言事后之爱,则怀其思者尤远。”陈震《读诗识小录》说:“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对此诗的技巧、语言都有精辟的论述,读者可以善加体味。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许为“千古去思之祖”。

[赏析二]

对比每章第二句针对甘棠发出的动作:首章曰勿伐,伐是齐根砍断;次章曰勿败,败是坏其枝叶;末章曰勿拜,拜,攀援使弯。《诗经》的重章叠句往往表现为情感上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行为动作上的由简至繁、由小到大,体现的是对主题的逐层深化。但这首《甘棠》一反故常,表现为动作上和行为上的先重后轻。由断到折再到使弯曲,动作愈来愈轻。它说明了人们对甘棠的珍重态度,伐倒是不行的,折断枝叶也不可,既使是攀援弄弯也是不准的。于是这组动词的妙处和这组叠句的妙处所在即为:它是用先重后轻的方式传达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基于敬仰、怀念召伯衍生出的对甘棠的情感。再看每章末句由召伯做出的行动:首章曰所茇,茇是居住的意思,居住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次章曰所憩,憩是休息,休息是较短时间内的状态;末章曰所说,说读为税,税即税驾,停下车子叫税驾,停下车子的时间比休息片刻的时间还要短。由居住到休息再到停车,行为愈来愈简。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时间长的地方,那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们视其为圣地,在那里人们睹物思人,想见其为人,有历史感和真实感。如果这可敬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别说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就是他曾经立足、流连的地方也会神圣起来,同样,这组表示召伯行为的动词也像上组动词一样,表现了人们对召伯的无上景仰之情,其实这正是重章叠句的好处。

《甘棠》的主旨的表现和深化体现了中国的诗含蓄的特点。《尚书·大传》卷三有言曰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谓爱其人而推爱及与人有关的人和物。《甘棠》里的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就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现方式。在《甘棠》这首诗里,树竟如此可爱,那与之有关的召公就更加可敬可爱了。但这并不是一种平常的爱屋及乌,而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甘棠》这首诗里,人们爱着召公曾经休息过的这棵甘棠,,而对那个仁民爱物的召公的爱就不待言说了,而召公的品质也在这实在的甘棠之爱里让人生出了无限的遐想,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是以实写虚。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

[赏析三]

一、《诗序》讲解:

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

1.“甘棠”与“召伯”:

甘棠是树木名,又名棠黎、杜梨,是一种很矮小的树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因为此树与召伯有关,所以这棵树也闻名了。

古人早有“爱屋及乌”之说。至于是甘棠,还是其它什么东西,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它与什么样的人相关。与召伯相关的东西,令人喜爱;与桀纣相关的东西,令人厌恶。这是人之常情。

召伯能得到庶民爱戴,是因为有修养。一个人的修养,起点就在“格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兰者香,近粪者臭。近君子者荣,近奸佞者辱。因此,历来的教育都重视“近君子,远小人”。《论语》有“里仁为美”之说。

格物,首先在于认可何为圣贤君子,何为经典。如果一个人根本不认可圣贤君子是圣贤君子,不认可经典是经典,意味着根本不认可圣人在经典中告诉我们的“格局”。

只有认可了这个“格局”,然后才能自觉自愿地保养符合这个“格局”的一切,自觉自愿地去掉违背这个“格局”的一切,然后使自身的心思言行在这个“格局”之中各得其位、井井有条。

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本在于立圣贤君子之志。立圣贤君子之志,是立志于学习正道,以仁为己任,而不是立志成为圣贤君子。

所谓立志于学习正道,也就是要立志让自己的心思言行符合做人的正道而已;所谓以仁为己任,也就是要立志使自己的心思言行尽可能地符合人道而已。

召伯的修养,固然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重。但是,如果只是爱戴和尊重,那也只是一个人的善。一个人的善行,毕竟有局限,甚至会养成使人们只知道依赖和羡慕善人、君子,而不能使人们想要成为善人、君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孔子的话。仅仅有“君子之德”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使“君子之德”像春风一样,使君子生长起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使天下之人都成为君子,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给每个人成为君子的条件;第二,使君子得其位而爱护和教化小人。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里所谓的“与人为善”,本意是“能使众人和自己一起行善”,但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讹变成了“以善道对待别人”,其含义反而缩小了。

一棵甘棠树,因为是召伯曾经在这里审案、歇息、留宿,就对甘棠树如此爱戴,这一方面是召伯之德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召伯的教化之功。

“功”与“德”不同。“功”是“做事之成”,“德”是“修身之成”;“功”使人获利,“德”使人向善。对有“功”之人要以奖赏为主,对有“德”之人则要以敬重为主。

人们对有“功”之人,往往是感激之情,羡慕之意;对有“德”之人,往往是尊敬之意,爱戴之情。召伯既是有“功”之人,更是有“德”之人。

召伯是谁?他是周文王的庶生之子,是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兄弟,姓姬(机),名奭(是)。当初,他辅佐父兄治国,灭了殷商末代君主纣,建立了周朝。

后来,他支持周公东征,又曾辅佐过周成王和周康王治理天下,对西周的国泰民安做出过巨大贡献。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与召伯有很密切的关系。

因为他分封的采(菜)地在召(邵)地,所以,人们称之为“召”。对他的称呼有几个,有的称之为“召公”,有的称之为“召伯”,有的称之为“召康公”。

为什么有时候称之为“召伯”,有时候又称之为“召公”呢?当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在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的时候,召公为“西伯”,在男方行政,所以称之为“召伯”,此诗所咏的就是这个时候的事情。

在周公东征之后,他的长子被分封到蓟(寄)丘,就是现在的北京,成为燕(烟)国的始祖。后来,他接受命令去营建东都洛邑,就是现在的洛阳,并协助周公镇守洛阳。

周康王亲政之后,召伯担任太保,成为三公之一,与周公分别治理西周的东西两部分。以现在河南三门峡市的“陕”为界,东部由周公治理,西部由召公治理,这叫做“分陕而治”。

《诗经正义》中引《礼记·乐记》说:“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左右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中国传统的地图方向是上南下北,现在的中国基本上一切方面都采用了西方的标准和方式,连地图的方向也改成了上北下南。

按照上南下北的方向,也就是一个人坐北朝南看地图的自然方向,左边就是东方,西边就是西方,所以,“周公左”就是周公分管东部,“召公右”就是召公分管西部。

在召公还是伯爵的时候,当然称之为“召伯”。当时,召伯到南方治政,曾经在现在河南省宜阳县香鹿山镇的一个小村庄的甘棠树下听讼审案,这个村庄后来名字就叫做“甘棠村”,现在那里还有清代河南尹张汉手书的“召伯听政处”石碑。

2.关于“美召伯”:

在《诗经》的《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之中,对任何人都没有用过“美”这个词,这里为什么使用呢?

文王在世的时候,周是诸侯国之君,西伯侯(文王)则是殷商之臣。文王行仁政王道,而泽及百姓,所以,美德要归于文王。

《甘棠》一诗,是在武王伐纣之后,而不是文王之时。如果是在文王之时,是召公与周公一起推行文王的教化,庶民会把美德归于文王。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每人生来就都有仁心,认识到这种仁心存在于自身,不让这种仁心被私心遮蔽,就是“明德”;由这种仁心去说话做事,便是“明明德”。

有人认为“仁”太远了,自己做不到,所以就不想去做,等于放弃了仁心,这样一来,“明德”也就成了“暗德”,不仅不能照亮自己,更不可能照亮别人了。

能照亮自己,然后能照亮别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照亮自己,却想要去照亮别人,那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凭借仁心、明德而照亮别人,也只是因为自己说话做事符合人的正道,没有像禽兽一样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夸耀自诩、自吹自擂的。圣贤君子不会自己去夸耀自己有功德,否则,就成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

一个人的功德,是由被照亮、被温暖的人来说的。功及百姓,德及百姓,然后,百姓才会歌颂、称道这个人的功德,此即所谓“实至名归”。

圣贤君子,绝不是为了得到功德之名,才去照亮别人、温暖别人,因此,是否得到别人的歌颂和称道,不是左右圣贤君子的条件。有功德之实,却未能得到功德之名,对于圣贤君子来说,也只是遗憾而已。

在武王的时候,召公身为王官之中的伯爵,虽然所推行的仍然是文王之教,却是教化的直接执行者,因此,庶民把美德直接归于召伯,而不必归于君王。

再说,对于庶民来说,君王像天,臣子像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也就是说,臣子好比庶民的立足之地,好比子女的母亲。

如果说得远一点儿,天、君王、父亲要使人自然产生尊敬之意,地、臣子、母亲则要使人自然产生敬爱之情。

这里的“美召伯”,不是君王赞美召伯,因为君王对贤臣的最好做法,就是重其德,使之得其位,给其爵位,而不是仅仅给以赞美之辞。那么,是谁赞美召伯呢?是庶民百姓。其中意味着庶民对召伯的诚心爱戴。就像《毛诗正义》所说的:“其教著明于南国,爱结于民心,故作是诗以美之。”

在《芣苢》之中,说的是“后妃之美”,说的是后妃嘉美的品行;《皇矣》之中,说的是“美周”,当然其中包括文王,却也不直言赞美文王,而是对西周朝政的赞美。

《豳风》之中有“美周公”,那是因为《豳风》是“变风”,而不是“正风”。所谓“变风”,也就是说,在政令不正的时候,庶民所表达的期望。

3.“召伯之教,明于南国”:

召伯之教,所教的是文王之道;文王之道,是尧舜禹汤代代相传的圣人之道,亦即王道。王道的前提是王有仁心,而后可以行仁政。

人类历史上最常见的问题,是君王有私心而缺仁心。有私心,必然事事从私利上考虑。正如《大学》之中所说的:“长(掌)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执政者的级别越高,越应当注重仁义,而且他们的级别越高,所负责的事情就越多,在此情况下不能只去注意众多事情中的某个具体方面,否则会因小失大。

公卿级别的官员如果专门设聚敛财富的臣子,那么,也就意味着把追求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仁义,受到损害的必然是仁义。

在仁义与利益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只要能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便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但是,一旦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却不可能再符合仁义了。一个竞相争名逐利却失去仁义的国家,是极为危险的,不可不慎重再慎重。

最高执政者一旦把追求财富用度放在第一位,就好比是把自己当成了小人一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像养鸡养猪养牛羊是普通百姓之事一样,求利是普通百姓之事,最高执政者不致力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致力于倡导仁义,国家只能陷入到利益的争斗抢夺之中,国家怎能避免人祸?

天道、地道、人道三者本来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而且人道是由效法天地之道而来,所以,最高执政者违背仁义的时候,当然也就违背了天地之道,天灾也就难以避免了。

即使最高执政者本来的目的是善的,也是把个人的情感追求应用到治理国家上,结果也是一样。

等到天灾人祸已经严重之后,就好比是病入膏肓的人一样难以救治了,到那时,也只能等待着改朝换代的结局了。究竟是仁义重要,还是利益重要,就很清楚了。

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现在深受西方影响,追逐私利,把所谓“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倡导利益竞争,而不倡导仁义,以至于利令智昏了。真切希望这样的错误做法能够早一点得到改变。

所谓“明于南国”,是教化的结果,意味着南国之人无不接受教化而向善,因而赢得庶民的拥戴和赞美。

三、全诗讲解:

1.略解:

第一章:蔽芾(费)甘棠(唐),勿翦(检)勿伐,召(邵)伯所茇(拔)。

“蔽芾(费)”是矮小的样子。“翦(检)”就是“剪”的意思,指剪掉树枝。“伐”指砍伐枝条。“所茇(拔)”是建造茅舍的地方。

本章的意思是:甘棠之树虽矮小,不可剪伐其枝条,召伯草舍建于此。

第二章: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气)。

“败”是“折断”的意思。“憩(气)”是“短暂休息”的意思。

本章的意思是:甘棠之树虽矮小,不可折断其枝干,召伯休息曾在此。

第三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睡)。

“拜”是“弯曲”的意思。这里的“说”字,有几种读音,我们这里读作“税”,是“住宿”的意思;一说读作“悦”,是“喜悦”的意思;一说读作“脱”,也是“住宿”的意思。

本章的意思是:甘棠之树虽矮小,不可动摇使弯曲,召伯住宿即在此。

2.发挥:

矮小的甘棠树,为什么能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护?因为与召伯密切相关。为什么与召伯相关就使得百姓不去剪枝、砍伐?不去剪枝、折断?不去剪枝、弯曲?是因为百姓对召伯的敬重和爱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是,官府下令禁止什么,却又屡禁不止,为什么?或者是因为不得民心而强加于民,或者是因为缺乏教化而使庶民不知道礼义。

如果是官府下令爱护这棵甘棠树,那不可能长久。在这里,百姓能自觉地爱护,使因为百姓确实有感于召伯之德,使百姓知道礼义,而且使百姓确实能得到应有的利益和快乐。

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官员的修养和教化。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这个道理用在臣民关系上也未尝不可。

当初召伯在周武王的时候,在南国推行文王教化政令,在甘棠树下审案,百姓信服。所以,百姓发自内心地爱戴,而作了此诗赞美召伯。百姓对召伯的拥戴寄托在一棵树上,可以算是爱屋及乌吧。

出于对召伯的拥戴,因而对这棵树百般爱护,生怕对树木有一点伤损。能得到百姓这样的拥戴,还不能使国治吗?教化能行于天下,还不能使天下平吗?

《礼记·大学》中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天子之责,在于“贤其贤,而亲其亲”;百姓当然“乐其乐,而利其利”,但是,百姓并非无善恶之心,能为民众着想的官员,必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戴,而虐民害物的官员,必然遭受百姓的唾弃。

我们在学习此诗之后,如果是在当政之位的人,能否自己像召伯那样?如果尚未在当政之位,能否从现在开始修养完善自己,一旦将来在位的时候,使百姓能身心安宁?

[赏析四]

 “诗言志”,诗人的思想的和倾向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的制约。由于诗入社会地位和自身条件的不同,他们所“言”之“志”的内容也就各不相同。但是概括起来,不外“美”和“刺”两类,即对社会政治和观实生活的歌颂和暴露。《甘棠》是一首颂诗,颂的是召伯时棠树下听讼决狱的事。   文艺作品对社会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可能情貌无遗,点滴不漏,必须有所取舍。如果说生括象一棵大树,艺术只是摘其一叶,艺术家总是选用最富特征性的事物或最富色孕性的瞬间未概括丰富、复杂和生活内容,这叫“万取一收”。屈原写《离骚》正是这样:“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甘棠》的作者“美召伯”也正是这样,选取了召伯甘棠树下听讼断狱这一极富色孕性的典型事例来表现召伯“公正无私”的。   甘棠即杜梨,又名棠梨,因其枝干高大,古代赏植于社前,又称之为社木。社是古代听讼断狱的场所。诗以“甘棠”为题目,这个“甘”字无疑是倾注了作者的感情的。甘,美也,果味酸甜鲜美,以喻召伯的恩泽。“召伯听政,泽被召南”的意思。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蔽芾甘棠,勿翦勿伐。”蔽芾,双声形容词,旧注“叶始生貌”。叶始生则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近人多解作“树木茂盛”。枝叶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剪它,不要把它砍伤。二三两章采用复沓形式来强化诗的感情,每章只换一字:“优”换为“败(毁坏)”、“拜(攀扒)”,三个动词,均指伤害甘棠树,但程度不同,一个比一个轻。清人方玉润说:“他诗炼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以轻而愈见珍重耳。”(《诗经原始》)程度上步步递降,感情上层层深化,这是层递修辞格的妙用。为什么这甘棠树值得如此珍重?“召伯所茇(居住)”,“召伯所憩”,“召伯所说(驻车休息),因为召伯曾在这甘棠树下的草舍居住,休息。“召伯循行南国……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朱熹《诗集传》)睹物恩人,思人爱物。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这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愚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关于甘棠传说的故事,古今学者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司马迁的记载不可靠。“皆无昕讼之说,史公妄耳”(《史记会注考证》);有的认为史公不妄.听讼决狱之“召伯”乃成王时之“召公”,即文王之庶于姬奭,与周公旦分陕而治,政绩垂于后世;有的认为《甘棠》中的“召伯”是宣王时人,即《诗经·大雅·江汉》篇中征淮夷的那位召穆公虎,与成王时之召公实系二人。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这里不作历史考辨。《诗经》有关诸篇,尤其是《甘棠》篇言之凿凿,召伯确有其人。另据清光绪朝所编《湖南通志·纪闻》载:“甘棠渡在邵阳县东南,相传为召伯听政之地。万历间,杨给事廷兰,谓棠树之株,明初犹存,下可坐数十人。”(转引自陈子展《诗经直解》)据此则召伯棠下听讼的传说确有其事,而且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处在社会底层、受侮辱、受损害,但又赴诉无门的劳动者希望出现“清官”,公正无私,为政清廉,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幻想,但这正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黑睹统治的一种曲折反映。   列宁说:“每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这两种文化又往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诗经》中,既可能反映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又可能反映奴隶主、封建领主的思想感情。《甘棠》篇的作者也许不是奴隶,而是奴隶主。但是作者的原意是一回事,读者的理解可能是另一回事。作者写《甘棠》是为了“美召伯”,即自我美化;奴隶们、农民们传颂召伯,那是一种愿望,一种幻想、一种期待,人总是在希望中生活的。   《甘棠》,短知三十六字,反映的却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感情。

[赏析五]

“为有相思能驻景”,男女之间因相爱不得相见而生相思,因相思而使时间停住,光景停留。人与人之间也可能超越爱情,感人恩泽,欲思报而人不在,因为怀念而相思。同样也可使时间永驻,光景停留。两种相思一样情。

  后一种相思,唱彻五百年的历史长河。“高高盛盛的甘棠树啊,莫去剪它莫去砍,召伯当年就曾住在那里。高高盛盛的甘棠树啊,莫去剪它莫去折,召伯当年就在那里乘凉。高高盛盛的甘棠树,莫去剪它莫去拔,召伯当年就在那里休息。”

  诗人虽然没有交代,“那是一个春天”;也没有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伟人。然而,三千年以降,人们实实在在都能感觉到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那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情。人们所思念的对象,可想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甘棠》可能是《诗经》中最早的一首有关个人崇拜的诗。诗中的召伯,是西周初年著名的周、召二公之一,姓姬名奭。召是他的封地。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是春秋时燕国的始祖;周成王即位时尚年幼,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以西归他管理。在召公治下,政通人和,《史记》说是“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因而深受当地贵族和平民的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晚上也睡在这里,召公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这棵树。所谓“人惠其德,甘棠是思”。这首诗就是这么来的。

  诗人没有交代他的功绩,没有夸耀他的神圣,一种自然素朴的情怀,却始终萦绕着心头,一个凛然不可亵渎的形象,屹然纸上。多少年了,甘棠树上,三月花如白雪,八月果实累累;多少年了,甘棠树下,桃李成蹊,泪眼如花。

  三千年前的孔子就特别重视这首《甘棠》。在孔子诗教的生涯中,他评点最多的诗恐怕就是这首《甘棠》了。上博竹简残留的《孔子诗论》就有四处是关于这首《甘棠》的:

  第24简中说,“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第13简、15简,合起来就是,“《甘[棠]》……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邵公……”第10简称之为:“《甘棠》之报。”如此多的笔墨,集中在一个人,一棵树上,这在孔子不多的言论中是少见的。

  孔子为何如此重视它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民性使然”。人性不分贵贱,不分古今。人性使然,百姓敬树如敬人;人性使然,人们爱人如爱德。伟人是怎么形成的?不是靠的威权,不是靠的枪炮,更不是造神造出来的。伟人是人性铸成的光环在他身上的映照,这样的伟人,三千年也罢,三万年也罢,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褪颜色和光环。

  有人说,孔子之重视《甘棠》,是因为诗中所唱的召公,行的是文王之教,孔子尊文王而重《甘棠》。是说固有道理,然把孔子之爱《甘棠》当成是爱屋及乌,显然委曲了圣意。

  《左传·襄公十四年》傅士鞅曰:“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左传·昭公二年》季武子“遂赋《甘棠》”,韩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又,《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子然无以劝能矣。”

  文王和周、召二公是两个不同的人。文王总领天下,提王教之旨,而召公行之,而言教不如身教,是以《甘棠》不思文王而思召公。孔子曰:“吾于《甘棠》,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孔子家语·好生》)思人爱树,尊人敬位,这是爱屋及乌不错,但把文王与召公比作“屋”与“乌”,则有失正当。太史公说:“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这样一说才道出了人性。甘棠虽不能思人,但人能睹物,睹物而思人,这是普天下之人性。人们敬甘棠,就好比祭祀敬祖先,祭祀是一种相思,《甘棠》也是一种相思。人性有向美向善的天性,人性也有述往奉生的本性。故《孔丛子·论书》曰:“孔子曰:‘古之王者,臣有大功,死则必祀之于庙,所以殊有绩劝忠勤也。’”《白虎通义》也说:“王者立宗庙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远之。缘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故欲立宗庙而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继养也。”

  清人有诗赋甘棠云:“渡头芳草浸澄潭,太保风流想象堪。一代雄封燕以北,千秋遗爱汉之南。水传姓氏犹称召,棠得名贤始觉甘。老树盘根无觅处,权将残碣细寻探。”所谓历史为名人造就,名人因历史而万古流传,诚不虚也。

读《甘棠》,不由自主地想到女诗人柯岩写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

两首诗都是怀念伟人的。《甘棠》是《诗经》里第一首崇拜诗,其诗旨“美召伯”也,赞美的是召伯,召伯也相当于“总理”、“副总理”。表现了贵族、士族对于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周总理,你在哪里》则是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周总理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赢得海内外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甘棠》没有一字直接描写召伯的事迹,就写甘棠,但不写反而引人入胜,不由探究;《周总理,你在哪里》通过人民的声声呼唤,更通过周总理工作过的地方的方位转化,描写了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厚感情。因此,《甘棠》更婉转,更间接一些;《周总理,你在哪里》更抒怀,直接一些。

《甘棠》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细读诗篇,三章还有递进关系。如“不要砍伐啊,这是召伯草屋所在”、“不要折断啊,这是召伯休息所在”、“不要弯曲啊,这是召伯居住的所在”。别说“砍伐”、“折断”,就连“弯曲”也不允许,动作越来越轻,爱戴却越来越厚。爱屋及乌,连甘棠都这样爱护,遑论召伯?从而更进一步体现了“美召伯”、“颂召伯”之意。

一棵甘棠树,因为召伯曾经在这里审案、歇息、留宿,就对甘棠树如此爱戴,这一方面是美召伯之德,另一方面也是感召伯教化之功。

《甘棠》就是一首爱屋及乌怀念召伯德政的诗篇。表现了贵族“美召伯”,庶族对召伯这样统治阶级代表的向往和期盼。

诗经16

修心?养性?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阅读原文:《诗经》第十五篇《采蘋》

徐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sltx/9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