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

作者简介

江畅,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名誉院长。

原文出处

江畅:《好人格与好生活》,《求索》年第5期,第56-64页。

摘要:人格作为人性的现实化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好人格就是完善人格,它是人通过人性的实现使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获得好的满足形成的。从好坏的角度可以将人格划分为恶人人格、小人人格、常人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五个层次。恶人人格和小人人格属于坏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是好人格,常人人格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好人格,但在不好环境中可能转变为坏人格。好人格必须见之于实践,必须通过行为活动体现出来,如此才会有好生活,但好生活必须以好人格为充分主观条件。一般而言,具有恶人人格的人只能过上痛苦的恶生活,具有小人人格的人过不上好生活,具有常人人格的人能过上低层次且不稳定的好生活,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能够过上高层次的且稳定的好生活,具有圣人人格的人能够过上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超凡脱俗的好生活。个体要想过上好生活就要造就好人格,要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造就更好的人格。

关键词:人格;好人格;人格道德;人格完善;美好生活

人格是人性的现实化或人性得到实现的程度。每个人的人性都必然会转化为人格,但人格存在着好坏的差别。好人格是人性得到充分实现的人格,是能使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得到好的满足的人格,而坏人格则是人性实现得不好或有问题的人格,是不能使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格。好人格是好人的实质内涵,好人则是好人格的外显。好人格是相对于坏人格而言的,但通常不怎么谈坏人格,只是谈坏人,而坏人实质上就是人格坏。坏人虽然有层次的区别,但一般没有对其层次作明确的划分,而好人格通常被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就是人格完善。有好人格才有好生活,没有好人格就不会有好生活,充其量只有外表的好生活或只有物质上的好生活。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高度重视使社会成员普遍过上美好生活的充分主观条件——好人格的问题。

一、好人格的含义

人格主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好人格则是一个价值论的概念。人格的概念已为人们广泛使用,但好人格的概念不多见。先秦儒家广泛谈论人格问题,孔子把人格划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其中“君子”和“圣人”属于好人格。老子也大量谈到“圣人”,把圣人作为最高人格理想,庄子则谈到“圣人”“至人”“真人”“神人”,它们都是各具个性的理想人格。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斯多亚派对此也提出过理想人格“圣贤”(theSage),普罗提诺和斯多亚派对此有过较充分的论述。他们对圣贤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把圣贤视为智慧之人。今天我们也经常谈及“人格完善”“人格高尚”,所表达的当然也是理想人格。中西思想史上的理想人格都可以说是好人格,但思想家们并没有使用“好人格”的概念,当然也没有给它的内涵作出一般性的界定。

我们把好生活的实质内涵规定为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获得好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呢?或者说,这种好生活要求什么样的好人格呢?根据这种对好生活的理解,我们可以对好人格作出以下基本界定:好人格就是人通过人性实现使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获得好的满足的完善人格。对于这一界定,我们需要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好人格是人性的潜能转变为人的高素质人格实质上是人性的现实化,好人格就是人性现实化为人的完善人格,通俗地表达就是综合素质高。对于人性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观点,笔者把人性看作是人的本然本质,它是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共享本质和独特本质的有机统一。就人类种类而言,其共享本质是人类与动物个体、生物个体、无生命事物个体共享的本质,这即是人与宇宙万物相通的方面,而其独特本质是人类所有个体共享的不同于宇宙万物的特有本质。人类的本然本质就是事物性、生物性、动物性和人类性的有机统一。就人类个体而言,其共享本质还包括人类个体共享的本质,其独特本质则是个人不同于所有其他人的特有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性就是人禀赋的各种潜质,即人性所具有的那些可以变成现实可能性的潜在可能性。人性的各种潜质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可以说是人的基因。人性包括潜在的需要、潜在的能量、潜在的能力以及形成知识、意识观念、品质的潜在可能性。人性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体,潜在的需要、能量、能力是其基本要素,知识、意识、观念和品质则是在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派生要素。所有这些要素一起构成了人性的立体动态结构。人格就是把人性潜在的需要、能量、能力及其积累的成果,和形成的定势的潜在可能性变成现实可能性。

关于人性,历来有人性善和人性恶的争论,至今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人性原初并无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性质,但总体上看具有向善的倾向。每一个人的人性并不相同,因为人性不是生来就注定的,而是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根据笔者的研究,每一个人的人性大致上到20岁左右才基本形成。这时,虽然人的社会性尚在形成过程中,但作为人的根本规定性的自为性已经具备。每一个人的人性都包含着人的本性,这就是谋求生存得更好。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人类具有这种不断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这种本性不是虚的,而是实的,是体现在人性的各种潜能之中,只不过在体现为每个人的具体人性的过程中,这些潜能有了质和量的差异。我们如果承认人类高于万物、人是万物之灵长,那就必须承认人的这种本性是有利于人类更好生存发展的。显然,对于这种本性,即使不能说它本身就是善的,但至少得肯定它是向善的。正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向善的,尽管这种本性在体现为每一个人的人性过程中会朝着向善或向恶的方向发展,但人性仍然包含着向善的本性,具有向善的倾向。这就是说,只要人性顺应其向善的方向现实化为人格,把人的潜能转变为人的完善人格,所形成的人格就是善的、好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人性充分现实化视为好人格形成的理由。人性形成的过程也是人性开发的过程,而人性开发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同一个过程,只不过人格形成过程即人性开发过程比人性形成的过程时间更长。如果说人性的基本形成大约在20岁左右,那么人格基本形成要到30岁左右,因为在现代社会,这10年左右的时间是人成家立业的阶段,人格中的一些因素要到这个时候才健全、成熟。人性的开发就是开发人性的各种潜能,使之转变为现实的需要、能量和能力。当人性潜能的基本方面转变为现实时,人格就基本形成了。具体而言,开发人性的需要潜能,就是要使之转化为现实需要,开发出来的现实需要越多,满足需要的机会就会越多。开发人性的潜在能量,就是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欲望、情感,开发出来的欲望和情感越多,提供驱动人去满足需要的动力和能量就越强,把需要变成欲望和情感、把需要的满足变成欲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力量也会越大。开发潜在的能力,就是使之转化为现实能力,开发出来的生理能力(体力)、认识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调控能力)和行为能力越强,人生存发展需要越是能够得到好的满足,人也就越有可能得到好的享受。在人性既定的阈限内,对人性开发得越充分,所形成的人格就越好。当然,人性的阈限本身也不是完全确定的,只有在开发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而且通过特殊努力或现代技术手段也有可能突破阈限。

第二,好人格是以人格道德为前提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完善人格。好人格是人性得到充分实现所形成的完善人格,这种人格是道德的、完善的,并且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人格内涵十分丰富,涉及不同的要素、层次和结构问题。从人类社会生活现实看,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性质是否道德、人格要素是否健康、人格结构是否完整、人格层次是否高尚和人格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好人格是以人格道德为前提、以人格完善为主要内涵、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人格。人格完善就是道德、健康、完整、高尚、个性化的人格,可以概括地划分为人格健全(包括人格要素健康、结构完整)、人格高尚两个基本层次。

人格道德主要是指人格在性质上是道德的,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服务于个人更好地生活,能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环境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利益共进。人格道德首先体现为其中的品质是德性的。一个人只有品质是德性的,他的人格才会是道德的,相反一个人的品质是恶性的,他的人格就是不道德的。人格道德还体现为具有良心这种基本的道德情感以及其他道德情感,对人的所有活动道德情感都能发挥自我调控作用。人格的道德也体现为具有以社会道德要求为取向的意志控制机制,能在不同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能确保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当的。

人格健全主要指人格的各种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是健康、完整、协调一致和前后一贯的,人格的各个要素没有缺损和障碍,不存在变形、扭曲、冲突、异化的情况。这样的人是全面完整的人,具有统一稳定的自我。一个心理变态的人不能说他人格完善,一个有自私、贪婪、懒惰等恶性的人更不能说他人格完善。人格健全的前提是具有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又称“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的定义与确认,即个体对自己是谁,将来要成为什么样子,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的知觉与感受”。它的形成既不在青春期开始,也不在青春期结束,而是一个逐渐沿纵向发展的过程。

人格高尚以人格健全为基础,主要是指人格整体上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有很强的自我调适能力、自我塑造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作为人格完善的人格高尚,与通常意义上的人格高尚不完全相同。人们一般把人格高尚理解为德性高尚或有气节,这里所说的人格高尚是指人格的整体水平高、人的综合素质高,除了德性还包括观念、知识、能力等人格要素在较高层次上达到了协调一致。当然,德性在人格结构中具有更突出的地位,是人格高尚的主导方面。人格高尚的重要体现是具有智慧。人格高尚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一个人具有道德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就是道德的、正常的,而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尚的层次,他的人格就是高尚的。道德、健全、高尚的人格就是完善的人格,但完善的人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个性化的,人格个性化是完善人格的重要特征。由于每一个人的人性是不同的,因而每一个人的人格无论是否完善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人的人性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在进行人格塑造和追求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过程中不是要消除这种个性化,而是要在塑造健全、道德和高尚人格的过程中使人格更具有个性特色。因此,个性化也是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特性,只有具有个性特色的健全、道德、高尚人格才是真正完善的。人格个性化,主要指人格具有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一般说来,人格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人的人格总有一些共同性,同时或多或少有些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人格个性化,人格的个性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自我塑造达到的。人格个性化所指的是每一个人应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人格,人格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丰富多彩的个性体现出来。

第三,好人格能够使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获得好的满足。人格是通过开发人性形成的,但其好坏的主要标志在于人格是否能够使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获得好的满足。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之所以会逐渐形成人格这种人类特有的总体性心理特征,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开发出人的需要,能够更好地满足开发出来的需要,并能够使人在满足中得到享受。但是,这种心理特征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人通过开发人性形成的,人的作为起着主导作用。但人的这种作为可能是成功的、到位的,甚至是超常的,也有可能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会发生不到位或偏差的情况。因此,通过人的作为开发出来的人格,就存在着能不能更好地开发出人的需要并更好地满足开发出来的需要的问题,因而对于人类而言也就存在着好坏的问题。好人格就是能够开发出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并能使之得到好的满足的人格。

人一出生就会有生理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本能的,无意识的,类似于动物。人出生一段时间后就会意识到这些需要,并会意识到安全的需要。人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尤其是在进入社会后,又会形成归属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所有这些需要被马斯洛称为人的基本需要,也就是人的生存需要,人要作为人在社会中生活,就会自然地产生这些需要。它们不用人有意地去开发就会自然产生。但是,这些需要并没有实现人的需要的全部潜能,而只是自发形成的基本需要。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人格,但是如果只是局限于这些需要的满足,充其量只会形成常人人格。好人格则是在这些需要之外进一步开发并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形成的,而且形成后又会进一步开发并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好人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满足现状,而是要不断进取,不断开发新的需要并满足新的需要,从而使人格走向更加完善。周恩来说的“活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所表达的就是人不能满足现状,而要不断进取。不断进取就是不断开发和满足新需要,好人格中包含开拓进取的德性。

好人格不仅能够不断开发需要,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好人格的首要标志是有正确观念。人是观念动物,观念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定势发挥作用。认识活动有思维定式,情感活动有态度倾向,意志活动有意志力,行为活动有行为习惯(品质)。有正确观念不仅能够保证人不会误人歧途(如犯罪),而且可以给人提供正确规导,从而使人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意图。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几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知识渊博而专业是好人格的标志之一。知识渊博而专业不仅使人生充实,而且能够使人更好地利用资源,心明眼亮,从而更明智地生存发展。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专业才会有专业能力。人的能力是直接满足人的需要的主观条件。属于好人格的能力指的是人各方面的能力都强,包括认识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行为能力以及人的体力,尤其是指人职业方面的能力(通常称为专业能力)卓越。一个人能力强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能够满足人的情感方面的需要,也能够开发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力强的人通常被称为“强者”,强者在任何社会都不仅是能够自食其力的自助者,而且是能够为他者作贡献的助他者。相反,能力差的人通常是弱者,是需要他者帮助的他助者。对于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品质。好品质主要是指德性品质,一个人的品质是德性的,他就具有道德人格,就是道德之人。德性不仅能够给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开发、追求和满足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可以为之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职场环境、社会环境,从而为自己需要的满足提供可靠的保障。一个人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还会产生人格魅力。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对他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自己也会因而更加自信和自豪。

人类之所以会通过进化形成人格这种总体性心理特征,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人比动物更好地满足需要,而好人格则能够比任何一种不好的人格更好地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随着人类的进化,人性在进化,人格也在不断进化,不断朝着广度和深度的方向拓展。按照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的法则,只有好人格才会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进化,而坏人格则因为不能够正常地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会在进化中被淘汰。

二、人格的层次

好人格是相对于坏人格(或者说不好的人格)而言的,而好人格和坏人格是对人格所作的一种性质上的划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人格本身还有程度的差异。因此,我们讨论人格的层次,不仅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格是好的、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好的,还要对两种性质的人格作出程度上的区别。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儒家的丰富人格思想中包括人格层次划分的思想。老子和庄子也有丰富的人格思想,但他们只谈理想人格,没有对人格的层次进行划分。西方古代也有人格思想,但人格问题并不是他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sltx/9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