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与植物
七夕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在古代,七夕这天有很多与植物有关的趣闻与习俗呢。 01兰花 01兰花,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兰花性平,香气清洌,有养阴润肺、清热解毒之功效。 古人因兰花品性高洁而有种莫名的偏爱,且兰花诸多品种花期也在七月,于是古人也将七夕称为兰夜,未出嫁的女子在那天便会将兰花做成香包,看中喜欢的男子便会赠与他。 02种豆求子 02种豆求子是七夕习俗,“种生”其实就是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于是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寓意能多子多福。 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置于磁器之中,浸之以水,待到芽生数寸便以红色、蓝色的彩带束之。 在每年七夕前十日,以水浸渍绿豆或豌豆,一至两天换一次水,等芽长至五六寸许,则置小盆中,谓之“生花盆儿”,亦可以为葅(zū)。 即在七夕之时,种上绿豆或是豌豆的盆栽,可用于观赏,又可用来做菜。 03凤仙花染甲 03古时女子用凤仙花染指甲已不是新鲜事了,可以想象,在夏日的夜晚,伴着天上星光点点,少女们闲坐庭中,将红色的凤仙花花瓣,放在瓷碗中捣碎,再用湿布或草叶包好,敷于指甲之上,不多时便可将指甲染成鲜艳的红色。 染指甲,晚清邑人秦荣光曾曰:“瓜果庭陈七夕同,针穿月下女儿工。剧怜纤指弯长甲,汁染凤仙猩血红。” 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以及贵州、广东两地,有此风俗,例如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曾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 凤仙花,为我国常见的观赏花卉,花大叶绿,娉娉袅袅,十分喜人。茎及种子入药,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 04采摘柏叶 04柏叶,就是侧柏树的叶子。柏叶功效颇多:止血益气、去风理湿,使人增强抵抗寒暑的能力。七夕时,妇女大多采摘柏叶桃枝,用以煎汤洗发可黑润固发。因夏季天气干燥,洗物易干,用它洗发就会清爽润滑,不垢不腻。 在古时民间有这么一个洗发偏方:生柏叶末一升,猪油一斤,和成药丸,弹子大小,洗发时,用布包裹药丸一颗,放在糖水中,待药丸化开后用以洗发,一个月之后,头发就会变得乌黑润泽。 05牧童采花 05古人认为桂花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像是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 在山东禹城县,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于牛角之上,称为“贺牛生日”。直隶永平把这一天当做牛的生命日,用桂花挂在牛角上,并赏面饼给牧童。这么做只是为了表达对牛郎的一种同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9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郝语文闲话苏密州的人间烟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