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年复一年,转眼间

端午节,来了

这时候

嘴边开始萦绕着家里粽子的美味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民间古老的

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余下类推,所以称五月为午月,古文“五”与“午”义通,端午又称“端五”。又因两五相重,故称“重五”或“重午”。古人将午时当作阳辰,因此时阳气始盛,故又称“端阳”。

端午得名

过端午,除了知道吃粽子,

我们还应该知道普宁有这些习俗。

清乾隆《普宁县志》有记载:“端阳,人家门首俱插菖蒲艾叶,各以节物相遗荐角黍及荔枝、桃李於祖先,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详妇人,结五彩为长命缕及制雄黄小袋若菱若荔若八宝之属以佩小儿,亦以雄黄点小儿额。”

普宁人过端午节

赛龙舟

赛龙舟分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部分,其龙头高昂、龙尾高翘、龙身彩绘,形象逼真,雄伟壮观。龙头以樟木雕刻,其龙嘴张开、龙牙整齐成排、龙舌可伸缩摆动;龙角用真鹿角,也有地方为独角龙;龙须有黑、红两色,各村一经确定永不更换龙须颜色。龙颈正中画八卦,意为辟除鬼魅;龙身两侧有对称的“双龙抢宝”、“八宝”、双凤、蝙蝠等图案,都有镇邪作用。揭阳地区龙舟多设51桡,鼓手、锣手和舵手各1人,部分地区还有身份高或出资多的人背坐龙舟最前面,称“倚龙规”。

吃粽子

普宁人认为,“食粽才健壮(谐音)”,所以端午节男女老少都吃粽求个“壮”的彩头。因此端午节家家户户必须包糯米粽球,祭祀先祖。

粽子分二种:一种是咸粽球,以猪肉、花生仁、香菇、虾米、菜脯粒、五香粉等配料合糯米,用麻竹叶或月劳兜叶包成三棱角形状,缚上咸草或麻皮而成粽球,置锅中煮熟。另一种是枧棕,用糯米浸渍“乌饼药”水包成,或用糯米粉掺适量“包饼药”蒸制成块。吃枧粽时必蘸白糖花生仁末或红糖,有消积、清热、健胃的作用。

祭先祖

在普宁地区,端午节人们必须在祠堂或家里供奉祖先灵位的地方祭拜祖先,而且讲究丰俭随宜。如无“三牲”,单拜粽球也好。俗称:“勤俭五月节,丰盛过年夜。”

服药膳

普宁人把五月视为除虫驱病的“圣日”。人们用淡竹草、真珠菜、益母草、蛇舌草等煮凉水吃,以驱病、解暑。民间还有吃苦瓜起消毒清凉作用、吃茄子可防蚊子叮咬的说法。客家人则自采清凉解毒之青草煎茶祛暑。小孩要吃君子仁(中药称“使君子”),以驱杀蛔虫及其他寄生虫。

喝“龙须水”

民间传说五月初五为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使人身体健壮,能治好疾病。故这一天人们喜欢挑“龙须水”也就是龙舟划过的溪水回家贮存。孩子则会到江河、池塘游泳戏水,称为端午圣日龙须水,戏水大吉。老弱者不敢下河,则用锄头浸到水里耙泥沙,表示驱赶鱼虾救屈原之意。

责任编辑:蔡佶翰、郑泽奋

审核:杨浩源

普宁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1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