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餐桌邀请ldquo苏rdquo
怎样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hashaochasz/ 文/陈斯楷 编辑/江奕滨 龙舟饮+茄丁面。江奕滨制作/摄影。是的,端午吃茄——一个不算主流、也不算小众的中华传统习俗。潮汕地区的茄,又叫力苏、六苏、乐苏,端午吃茄习俗还附有防蚊的传说。 苏从何来 端午时节,中国人的餐桌上,来了一位“苏”。 “苏”在潮汕地区有“力苏”“六苏”“乐苏”等名号,更文雅的叫法是“落苏”。清乾隆《澄海县志》载:“茄有紫、白、青、黄数种,一名落苏。” 清乾隆《澄海县志》记载“落苏”。 没错,这位“苏”,就是两千多年前来到中国、西汉时期就有人工种植的古老食用植物——茄。 唐开元年间的《本草拾遗》记载:“茄子也,一名落苏。”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写“落苏”。明代文震亨所撰《长物志》写作“落酥”。明无名氏《白兔记·分别》有“这是腰子?不是,是酪苏。”的唱词。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 山西霍州娲皇庙壁画的烹调场景,案上有茄。图源《山西国宝之旅》 落苏、落酥、酪苏,都源自“酪酥”。酪酥即乳的精制品。沈锦华、陈启刚的《茄子考》一文认为,“酪酥”最初指的是暹罗传入的白茄子,其颜色、状态如乳制品,是以称为酪酥。汕头潮南,揭阳榕城、惠来一带,至今把白茄子称为“laksou”(力苏/六苏/乐苏),紫茄子、青茄子称为“茄”,或许对应了这个说法。 酪酥(左)与炒白茄(右,肖斯托供图),像吗? “落苏”之称在江南最为盛行。《清嘉录》载吴地年俗,除夕宴先品“安乐菜”,为“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吴语“落”“乐”同音,落苏做主角的头盘,祈寓岁岁安乐。杭州、富阳等地也把茄子叫做“六蔬”,与潮汕地区的“六苏”更加接近了。 苏州年俗“安乐菜”,落苏是主角。图源《苏州明报》年1月25日 也有研究认为,落苏之“落”源于南方少数民族词汇。台湾高山族排湾语就称茄子为落苏。广西壮语、布依语、毛南语分别称茄子为l?kk?、lukk??、lakk?,l?k、luk、lak是表述果蔬的类名头词。浙江瑞安称茄子为“落茄”,与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十分接近。“落”与l?k等头词类似,是汉语对表述果实的古百越语的吸收。 “苏”何解?《词源丛札》一书认为,“苏”来源于茄子的茎叶与紫苏相似,而紫苏又叫苏。落苏,就是“果紫苏”的意思,果中的紫苏。民间还有“状若流苏”一说。这些说法有待考证。 茄子茎叶酷似紫苏。黄燕虹摄 茄树结果,状若流苏。图源《光明日报》 无论如何,“苏”是跨国、跨文化的旅行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一“酪酥”似的美味带给中国人。落、酪古音“卢各切”,与“力”同音。潮汕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将“力苏”以及谐音的“六苏”“乐苏”等名字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比起委婉的“落苏”,“力苏”等名字有一股生猛积极的力量,十分契合端午节强身健体的基调。 端午食茄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时代,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与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时节成熟的茄子,遵循“当时应节”之道,加入这场盛会,构成了名目繁多的端午食俗的一角。 广府地区将茄子称为“矮瓜”。端午的“龙舟菜”以矮瓜、豆角、节瓜等为主,烹饪方式多采用焖、炒,如矮瓜焖鱼、节瓜焖肉。端午节在广府地区有“矮瓜豆角节”“矮瓜菜豆节”的俗称。 广府菜矮瓜豆角鲮鱼煲。辜俐群摄 陕南乡村流传着“五月端午吃茄娃”的谚语,家家户户准备茄子丝烙饼过节。台湾地区端午节吃菜豆、茄子、桃李,谚语云“食菜豆较老老,食茄较雀跃,食桃肥,食李美。”雀跃,意为增加元气,神采焕发。贵州都匀风俗,端午节前三天开始祭拜,祭品是煎豆腐、煎茄子,第三天才上肉食。 陕南端午地方菜:茄子丝烙饼。图源微博 周德仓台湾地区端午节吃茄瓜豆。图源小红书 林姑娘的日常潮汕部分地区也有端午节吃茄子、用茄子拜祖的民俗。澄海区莲华镇新楼村的青茄是名优特产。当地认为,端午节的茄子“正当盛年”,做成肉末茄子滋味上佳。节后,茄子便老了。在澄海溪南、盐鸿,普宁洪洋、梅塘,潮南峡山、揭西良田等地,还有“五月节食茄无蠓咬”“食茄防蚊”的说法。 澄海区莲华镇新楼村端午节前青茄丰收。黄燕虹摄 吃茄子真有防蚊的功效吗?其实,这代表了民众一种朴素的节日祈愿。 农历五月以后,气候温暖多雨,蚊虫滋生,瘟疫易流行。端午节许多习俗都与驱虫害、避瘟疫有关,如插艾、饮蒲酒、浴药汤、佩戴草药香包等。 现代时尚包装的艾草花束。花瑶制作供图 《本草纲目》载:“茄,甘,寒,无毒,散血止痛、消肿宽肠。”以茄入药自古有之。在对蚊下药一事上,茄虽不能防蚊,但能使蚊叮咬处消炎去肿,所以这句潮汕俗语也有一定的道理。 客家话把茄子称为“吊菜”。“吊”音近“叼”(diau,螯、叮咬)。台湾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以端午节吃吊菜的仪式象征将“蚊子叼”消融,是另一种版本的“吃茄防蚊”。 北京、秦淮、新疆等地区制作的长命缕、香囊有茄子之形态,也透露了茄子在端午食谱的地位。 茄子与粽球形状的香囊、使君子花、舟形花篮。花时间造物社制作/江奕滨摄 百变茄君 七月十五的茄饼和过年时自做的鱼丸汤,都是我们童年过节时钟爱的钱家传统食品,至今仍不能忘怀。——《无锡钱绳武堂沧桑史》,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描写伯母(钱钟书母亲)做的家乡菜,茄饼令人难忘。 江南地区七月半吃的茄饼。图源微博 糕呀糕茄是家乡味。缘于其易栽种,田间地头随手可摘,城市市场随时能买,本色是平易近人的平民菜、家庭菜。其平淡而吸味的多肉“体质”,包容力强、可塑性高,适合各种烹饪方式,烧、炒、炖、煎、烩、炸、烤、焖、蒸、拌、炝、腌、酱、酿,荤素皆宜,丰俭由人,在此间,体现了一个区域的饮食文化特色。 简单美味:蒸青茄拌沙茶辣椒酱。黄燕虹供图 各地中餐馆常见的铁板茄子。江奕滨摄 以茄子入戏的两部动画片,《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与《料理鼠王》都讲述了平凡主角出发远方追逐梦想,获得荣誉以后,在心灵上回归故乡的故事。片中重要的“道具”是两道与茄子有关的特色菜肴,一冷一热:西班牙地中海的“腌茄子+葡萄酒”与法国普罗旺斯炖菜“Ratatouille”。 《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中的腌茄子。 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料理鼠王》中的Ratatouille。视频(台版)Collette由王心凌配音。 中式茄子菜,各地都有代表作:川菜“鱼香茄子”,粤菜“咸鱼茄子煲”“煎酿三宝”,浙菜“东坡茄子”,湘菜“擂辣椒茄子”,东北菜“茄子炖鲶鱼”“蒜茄子”,云南“茄子鲊”,老北京“笃鲜茄”,西北“茄辣西”,江西“茄子干”,山西“鹌鹑茄子”“茄子谷垒”……其中,鱼香茄子已经成为中国味道的标签、海外中餐馆的招牌。 湘菜小吃擂辣椒蒸皮蛋。江奕滨摄 潮汕茄子菜的代表作是豆酱炒白茄。先将白茄蒸熟,沥干水分,去除涩味。起油锅热蒜蓉,加入普宁豆酱,用铲子压碎炒香。放入煎过的白茄,转中大火翻炒,加入金不换,焖至熟透。这道菜酱香浓郁,香草味道独特,甚具地域美食特色。 普宁豆酱、金不换炒白茄。肖斯托供图 茄、普宁豆酱、金不换似乎被潮汕人玩成了“三宝”组合。“基础版”之外,可以加入豆腐、肉末等;除了炒,可以焖、焗、煲等等。网友自创的“潮式沙拉”,将茄子擂成茄泥,佐金不换,蘸着普宁豆酱吃。汕头一家素菜馆将茄泥加入普宁豆酱与金不换汁液,调出本土“茄酱”,用法棍蘸着吃,中西交融。 潮式茄酱:茄+普宁豆酱+金不换。helloywyw供图 “力苏炒蛋”也是经典。茄子煮软捞出,猪油爆香蒜末,茄子倒下去碾碎,加鱼露调味,翻炒后加入鸡蛋,起锅放香菜。猪油和鱼露是这道菜的灵魂。对于海南省餐饮酒店协会副会长的陈衔来说,潮汕老家的“力苏炒蛋”是他童年最深刻的回忆,原因很简单,就是“下饭”。 力苏炒蛋。陈衔供图 除了传统茄子菜,潮汕人还有梅子煮酸梅酱、梅汁浸茄、茄渍芥末等轻盈清新的“消夏”茄菜。茄的花样变不尽。 茄渍芥末缀虫草花,名为“落苏缀金”。郑鸿斌摄 落苏时节正逢君。此时,宜用古老的音韵,遵循“当时”的智慧,邀请栀粽、栀粿、五果汤、益母草、使君子花、桃与李,与“潮式力苏”一起加入端午的餐桌,挂一束艾草,寄寓安康。 端午的餐桌:粽球、栀粿、茄子、艾草香囊、五果汤、甘草桃、使君子花、果雕龙舟。江奕滨摄 上届“栀会”今天见报。大家在本届“茄会”认真阅报,将优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创新传承。江奕滨摄 参考文献 乾隆《澄海县志》 《本草拾遗》 《酉阳杂俎》 《白兔记》 《本草纲目》 《茄子考》 《清嘉录》 《词源丛札》 《茄子和番茄在广西及东南亚的传播——基于语言学的分析》 《随着季风穿过北回归线》 《三秦风采:陕西景观风俗方言小吃故事集》 《在胡同里长大》 《竹园集》 《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 《老北京的年节与食俗》 《秦淮风俗》 《神化镇西:掀起新疆汉文化神秘盖头》 《无锡钱绳武堂沧桑史》 致谢 提供语言知识顾问的詹韩逸先生;提供民俗与美食信息的“语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10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男子含泪为妻买棺,孙一奎看破不说破,煮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