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季氏篇

作家罗兰曾说:“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就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

出言不逊,伤了亲友,会有遗憾;梦寐以求,求之不得,会有遗憾;计划不周,前功尽弃,会有遗憾。人生遗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可是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将他们最宝贵的人生经验告诉了我们,并且历经艰辛地保护、流传了下来,那就是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

我们当下所遇到的困境、难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放下忧惧和怀疑,去了解、去发现,人生少走弯路的秘密就在其中。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这是一个完美人格的呈现,有极高的智慧又能通达人情世故,前面的文章中,我们知道了怎样练就“视思明,听思聪”的能耐,也知道干才必须通过“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历练出来。今天,接着前六思来看“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思的内涵。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俗话说的好:防非止恶,此三思是“防非”。

防非就是防范过失。古人改过之学令人赞叹,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使他成为了儒家文化道统的传承。孔子眼中的君子蘧伯玉二十岁时已感觉到此前的过失而尽力改过,直到五十岁,仍然知道自己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

一个人有防非之心,就会止恶修善,祸难会在起初就断绝,不至爆发出来难以收拾,可见防非犹为重要。

疑思问

一个人的学问如何来?学而有疑,疑而有问,问而得解,解而能知,知而能行,行而能得之。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事有疑惑自己不能解决,必须问人。

《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有疑就要问,请教明师或有经验的长辈,知其然及所以然,心中明了就不会困在此处,由此及彼,一通百通,心中常生智慧,遇事则能泰然处之,逢凶化吉。

“陈蔡绝粮”时,子贡见颜回煮粥时自己先喝,心生疑惑误以为师兄偷喝粥,于是去问孔子,才得知事情背后的原因,竟是误会一场,如子贡不问,可能就会对颜回一直误会下去。

但是要注意,有一种人在不懂时候也会问,但他只会问赞同自己观点的人,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然后自我欺骗:“我懂了”,这等于没问,因为惑不能解,终归还是迷惑。

忿思难(nàn)

忿:忿恨、忿怒、生气、与人起冲突,是一种表现不满的情绪。

事有忿怒时,必须忍耐,不能对人发怒,一怒伤千德,火烧功德林,而且对方怀恨在心,后来必有患难。

当年关公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惹来孙权记恨在心,终于惹来杀身之祸,留下千古遗憾。

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一时忿起,不能自制,忘其自身及其父母,这就是惑。

辨惑,即在忿初起时,考虑后患,而不冲动,免为自身及父母召来灾祸。

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难以成大器,而且还会招来祸害。所以,当怒火在胸中将要爆发之时,要先想一想如果怒气发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忿时提起这一“思”,智慧便能生起,情绪就慢慢平和下来了,进而对事情或问题可以理智对待。

一个能掌握自己情绪的人,是可以掌握未来的人。

见得思义

这是说,得失的平衡点在于“义”。

财物名位,来归于我,都叫做“得”。见“得”当思是否合乎义理,“义”即正知见,合则可以接受,不合则不接受。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切荣华富贵,如果是不义而得,就好象是天上的浮云,实有而飘渺无常。

这是怎样通达洒脱的境界!富贵是人之所欲,富贵可得,但因不合道理而不取,这不是普通人,而是如孔子、颜回、柳下惠般的仁者,以道义为取舍的标准。

一个人最舒服的状态便是心安理得!得失心小,就不会患得患失,“嗜欲浅者天机深”。这样的人富而能好礼,贫而能乐道,是世间最自在的人。

赞赏

长按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安卓开发总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