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里,辛弃疾就是一个盖世奇侠的形象。23岁那年,他带领一支50多人的队伍,深入人的敌营,活捉叛徒,然后千里骑行,将叛徒押解至南宋朝廷所在地临安,此举也吸纳人回归南宋。“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凭着这个壮举,他成为世人皆知的大英雄。抛去一代名将的身份,辛弃疾(字幼安)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不遑多让,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济南老乡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他留下来的多首词里面,内容涉及了国家、百姓、战争、和平、节气、饮酒甚至梦境等等。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才华横溢的笔墨背后,映衬着一个饱满的影像。在辛弃疾的众多诗词里边,有一首特别的词——《满庭芳·静夜思》: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这个作品看似跟普通的诗词作品没什么区别:写景、抒情,然后来几个意境深远的典故,搞不好就成为千古传诵之作。词牌“满庭芳”,取自唐柳宗元“满庭芳草积”,意为庭院花草繁茂之意;词名“静夜思”,思念之情与繁茂花草对比,更显得情深义重。词的上阙描写了辛弃疾的军旅生活,危机与从容并存;下阙则转而想起新婚的妻子,希望战争结束,夫妻团圆。写景、抒情都差不多,但词中的典故就有点意思了。现代人如果没有专门学习,根本无法读懂这首词,因为作者在这首不足字的词里面,居然隐藏了26个中药名字。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苁蓉(从容)、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宿沙)、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地黄、菊花。“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老辛这首词写得老辣柔情!当年,他刚刚成婚就接到赶往前线的任务,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妻子,穿上铁衣,征战沙场。战场上,敌我往来,厮杀不断。闲暇时分,辛弃疾思念妻子,于是就以中药为切入口,巧妙地将中药镶嵌在词中,留下了这段千古佳话。辛夫人,据说也是一位才女,她收到丈夫的信件后,大为感动,同样以药名镶嵌在回书之中,同样情意绵绵: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词中镶嵌了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刘寄奴、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人参、三七、西河柳、大黄、益母草等中药名,同样是奇文。用的是药,治的是相思,他们为自己解忧,为对方解忧,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历史上以药名入诗词并不少见,北宋诗人陈亚就专营此道,写了多首药名诗,只不过大多数都流失了。南朝梁的萧绎、萧纲也写过此类宫体诗。宋代陈亚在《生查子·药名闺情》中写道:“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冯梦龙在《桂枝儿》祈祷:“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清代詹氏夫妇的两地情书,亦通篇皆用药名。妻子的信上写道:“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丈夫回信道:“卿勿使急性子,骂我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自有金相赠也。”从辛弃疾夫妇、陈亚到冯梦龙、詹氏夫妇,中国人以药名传情的热情从未消退,只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古老的情书太高大上了,只能膜拜,无法实践了。

往期精彩回顾:

立春|山水醒,希望生

禅语|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大年初一,奉上10个祝福

除夕

爆竹声中一岁除

趣事|唐朝的“春晚”节目概览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