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营造竹里馆
文人造园·造文人园 如山造境·以热爱与想象 《辋川图》 [北宋]郭忠恕名下画作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文人营造·经典范式-竹里馆 文/过河小马-信手随笔 《竹里馆》一诗出自王维的《辋川集》,那首著名的《鹿柴》诗也是出自此集。独坐、空山、明月、青苔,多么美的意象呀!竹里馆,原是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经典营造!“辋川”二字,“辋川”这个地方,也因为王维的营造与诗文,幻化为一种理想园居的象征!“辋川别业”中有二十景,分别是: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古同“畔”)、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与椒园。我最喜欢的便是“竹里馆”。所谓“竹里馆”,便是在竹林子里构建一个建筑空间,并以“馆”来命名。竹里馆在文人营造中,是非常纯粹的。就以单一品种的植物——“竹子”来营造,而“竹子”这种植物,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非常高雅的,或者说是“象征性极强的”,竹子是传统文人植物中的“四君子”。“贬不死的文艺教父”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是为竹子狠狠地代言了一次!格调拉的满满!还有“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道出了竹子的力量与气节!“定力”也是拉的满满!古典文人中能诗竹、写竹的能手更是太多,竹子就这样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化植物”,它被“文化”了。“文人的气格”从来都不是一天形成的,人终将逝去,但“文心”永远传续,“文人植物”便是“文心传续”的具体物化,是象征,也是文人们彼此之间的“信物”。那么竹子该如何欣赏呢?特别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设计师们又是如何利用竹子来“构境”的呢?文人造园是以“诗画”为立意的,追求的也很高,追求在“意境”上让人动心,让人感动。我们看传统文人画,可以看到文人们是这样来写竹的,有“风竹”,有“雨竹”、也有“雪竹”;那文人们是如何“诗竹”的呢?斑竹,点点泪痕寄相思;竹影半墙如画;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几竿修竹,数叶芭蕉;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太多太多的“写竹诗”,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审美、饱满的生命舒展与抒发。有“画意”,有“诗意”,更有人的“情意”。竹子如何欣赏?首先你需要有一颗“文心”,要能有感于“古文人”的诗文书画,心中要培有饱满且有灵机的感受力,生命是有感的,而非无感的,要能欣赏我们自己的文化,要能进入到中国文化的境界之中,审美的另一面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之中”。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设计师如何利用竹子来“构境”?无非竹影、竹形、竹声、竹色罢了,如此种种之利用,亦无非是要回到“中国文化的境界之中”,以“文人之心”为“构境”的向导。《辋川图》 [南宋]佚名 《辋川图》 [南宋]赵伯驹名下画作 弗利尔美术馆藏 《辋川图》卷 [元]王蒙 弗利尔美术馆藏 《辋川图》 [明]佚名 《辋川图》[朝鲜]佚名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独乐园图》卷[明]仇英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竹居图》[明]文征明香港艺术馆藏《竹院逢僧图》[明]文嘉《竹院逢僧图》[明]赵左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竹深荷静》[明]仇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祖师香严击竹图》 [日-室町时代]狩野元信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莳竹》 [清]丁观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造园·造文人园 如山造境/设计·营造-合作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10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图鉴丨使君子Quisqualisin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