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与理中丸比较

文:木木玉宁

排:木木

图:网络

最近又给一批师弟师妹讲课

讲完之后发现,其实该走的弯路还是要走的

而我没走过的弯路,并不是就没有走的必要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四君子汤

: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通过补脾肺之气,补益后天元气;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为臣;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为佐,炙甘草性平益气,调中为使,又能调和诸药,缓和药性。四药相合,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是平补脾胃的基础方,有“君子致中和”之意,故名四君子

理中丸

:人参甘草(炙)白术干姜(以上各45g)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等。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伤寒论》第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第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暖脾胃,助阳祛寒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白术甘温苦燥,健脾补虚,燥湿运脾,甘草合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又能缓急止痛,兼能调和药性。

比较:

四君子汤是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衍化而来,把理中汤中的温中散寒干姜替代淡渗利湿为茯苓。从主治上来看,一个针对的是中焦虚寒,一个是脾胃气虚。

我认为四君子汤是理中丸的一个轻症版,它的症状是理中丸证去掉了虚寒的的症状,如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那把干姜去掉后为什么要加茯苓呢?要益气有大补元气的人参以养其真,要健脾有甘温苦燥白术以顺其性。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降其浊。脾主运化,脾运不健,则湿浊内生,表现为便溏。故四君子汤用茯苓淡渗利湿降其浊。

燥湿利水的药有很多,为什么用茯苓呢?任之堂解释是茯苓的作用在中焦,直接作用在脾胃,而车前子、猪苓、泽泻是作用在下焦的。我认为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则导致肺气虚,出现语声低微,气短的症状,而茯苓入脾经的同时能入肺经,叶天士的《本草经解》中提到“茯苓味甘和脾,气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调矣”。

四君子汤作为补气的基础方,临床上单纯的四君子证很少,若脾胃气虚加痰阻气滞可用香砂六君子;脾胃气虚兼气滞可用异功散(陈夏四君子);脾虚湿盛严重可用参苓白术散;

理中丸作为基础方,若见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也可用附子理中丸。

木木点评:

我之所以提到四君子和理中丸,是想引申出一个问题:

气虚和阳虚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有辨气血之分,有八纲辨阴阳之分,阴阳气血之间却少了点什么联系。在上次玉宁学方剂已经提到,辨证体系需要在同一层次认识和理解才能比较。若是弄清楚了气虚和阳虚的区别,就懂得四君子汤和理中丸里干姜、茯苓之分了。

一言蔽之,气虚为能量介质不足,阳虚为能量动力来源不足;气虚是一种用不上力,阳虚是没有力气。而究其病位,四君子与理中丸都在肺脾这两个气脏,四君子是脾的降其浊予茯苓,理中丸是脾的养其真予干姜。

再从他们的加减方看看;

四君子

→加陈皮:五味异功散

→再加半夏:陈夏六君子(亦可为二陈变方)

→再再加香附、砂仁:香砂六君子

→再再加制天南星、白附子:星附六君子

→再再加当归、芍药:归芍六君子

→再再加川乌、全蝎尾:乌蝎六君子

→再再加乌梅:四兽饮

理中丸

→加附子:附子理中丸

另伤寒论条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咸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四君子的加减更多在痰、瘀上做文章。

那这个理中丸症,它有湿吗?其实也有,不过按刘渡舟言:

温脾肾以燠土,燥令行而胜湿寒,天开云散.气化得行。

理中丸的湿为脾肾寒化所致,温脾肾便能除去。

此外,理中丸去人参便为肾着汤;四逆汤则可以看做附子理中丸去茯苓。此四者十分有琢磨的空间;而理中丸入丸剂,亦别有深意——是取其丸剂缓也之意,还是取丸剂入下焦之意呢?

私以为若能理清四者用药的规律,脾肾论治思路会十分清晰,也能进一步思考先天后天之别。

给师弟师妹讲课

看能不能丰富我的推文来源

但目前看来效果堪忧

古庙青灯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天津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sltx/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