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有一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来自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时候,女人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由来。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开始于汉代。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里有:“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意思是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寓意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不过,古人乞巧不只有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到了宋代以后才有七夕乞巧节。宋元时期,七夕乞巧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西南一带有染指甲的七夕习俗。年轻女孩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寓意着找到如意郎君。 在闽南,当地人把织女称为“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是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用“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驱虫防瘟疫。 在广东地区,人们从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和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起一座鹊桥。七夕之夜,人们在厅堂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 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祭七姐。 台湾七月七也是“七娘妈”的诞辰,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床母是幼儿的保护神,台湾人有拜“床母”的习俗,有幼儿的家庭在这晚祭拜床母。 有关“七夕”的风俗还有很多,众多的风俗都是和女性有关的。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和男性没啥太大关系。 现在把“七夕”当成情人节过,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 如果你的家乡在“七夕”这天有什么风俗,欢迎右下角留言! 「推荐阅读」 ?历史上著名的“错别字”,个个都暗藏玄机 ?曹操一共有多少儿子? ?鲁班竟然不姓鲁,叶公也不姓叶 碰到不认识的字,点这查字典! 商务合作加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么样北京中科专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sltx/4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杀人死君子这些植物跟起名者什么仇什么怨
- 下一篇文章: 小儿便秘宝宝积食脾虚,建议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