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居无竹苏东坡与中国竹文化
不可居无竹 ——苏东坡与中国竹文化 梅兰竹菊,君子四雅。今天我们来谈谈苏东坡与中国竹文化。 大家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而确切记载则至少源于仰韶文化。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有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竹在中国文学中是极重要题材,如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如南朝梁刘孝先有《竹》诗: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苍翠的青竹又高又直,昂然挺立,它的气质雄健刚劲卓尔不凡。遗憾的是因为生于荒郊野外从而得不到人们的赏识青睐。但是它依然高洁清雅,坚持着自己高尚的操守而绝不随波逐流。如唐代钱起有《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暮春时节百花凋残,春光已去。只有那窗前的幽竹不随春光流逝而依然翠绿葱茏,傲然挺拔着等待着我的归来。有时候在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原则,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绝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唐代王维有《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即使一个人僻居深林之中,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诗人早已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了。如宋人黄庭坚有《春阴》: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竹笋才生长出来,如小黄牛的牛角,蕨菜的嫩芽初长成,如婴儿的拳头。江南的二月万物初生,生机勃勃,人们找寻野菜烧制成香喷喷的饭菜。有时候简简单单就是幸福,粗茶淡饭也能自得其乐,平平淡淡才是真。和喧闹烦扰的繁华比起来,这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如清代郑板桥有《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挺拔的翠竹因为深深的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所以不管风吹雨打霜寒雪冻,仍然能够坚劲屹立,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简单的诗句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根基深厚,力量才能强大。同样在生活中,我们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毅力,永不放弃。 不仅如此,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也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作为植物界公认的四君子之一,有傲骨的文人雅士,大都喜欢竹。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远离朝堂,隐居山野,匿身于茂林修竹,崇尚自然,追求一种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书圣”王羲之每到一处,若是发现没有竹子,简直睡不着觉,必亲手种上方才罢休。盛唐时期有“竹溪六逸”之说。据《新唐书·李白传》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称“竹溪六逸”。盛唐诗坛另一位“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孟浩然在他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也有言竹的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谈禅经》篇中有言竹的名句:“苔色连深竹”,在《鱼翁》中也有“吃汲清湘燃楚竹”的佳句。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的名篇中也有言竹的佳句:“缓歌慢舞凝丝竹”,以衬托、赞喻杨(玉环)李(隆基)恋情。 传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局部 对竹的喜爱,千古第一完人苏东坡当然也不例外。年轻时候他的理想就是“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他不光种竹,写竹,诗词歌赋样样都来,毫不吝惜地赞美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仅如此,苏东坡还善于画竹,他经常撸起袖子,挥毫泼墨,也顺便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经典,如《潇湘竹石图》、《枯木竹石图》等。我曾有幸在中国美术馆见过邓拓捐的《潇湘竹石图》,当然有大收藏家指出此画的绢是南宋的,很可能就是南宋人仿的作品,但还是可以看出东坡的性情,就像褚遂良临的《兰亭集序》依然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性情一样。他与擅长画竹的表兄文与可,研讨探究出“胸有成竹”的绘画法度,共同开创了以枯木怪石瘦竹为特点的写意文人画。 传苏东坡《枯木竹石图》 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人对这位千年不遇的旷世奇才,引以为豪壮的老乡,最长情最深沉的纪念和怀想方式,除了修葺如旧的三苏祠,纱毂行古街道,更加巍峨壮观的远景楼,保持原貌的可龙里苏家墓地,以及新修的四大城市主题公园之外,千百年来,一直保持原来状态的,就是四季葱茏遍布眉山乡野的竹林。 登高远望,丘坡田湾之间,家家户户无不安居于幽篁环抱之中,蓝天白云之下;但凡有竹的地方必有人家,凡有人家的地方必有清风徐摇的竹。房前屋后,竹绕家围,炊烟袅袅飘过竹梢,是这里最美的如画般的乡村即景。 眉山人把东坡老乡的竹居观念,深深根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竹,其实不光具有观赏性,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也很大。尤其是在过去,盖房子需要它,制作生产器具需要它,牵牛的绳子需要它,编竹席竹扇也需要它,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眉山青神,苏东坡求学和唤鱼联姻的地方,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更是被发扬光大,眉山竹编中最具代表性的“青神竹编”,与丝绸、蜀绣,并称“蜀中三宝”,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远销欧、美、韩、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被列入四川省外事礼品,其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是四川省地方标准。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竹编不仅吸引了世界级知名品牌——爱马仕的叩门合作,还被当作“国礼”送给了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总理库尔茨,泰国公主诗琳通,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尽显竹的清雅脱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彰显竹的恬淡快意。“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诠释竹的刚毅坚贞……据不完全统计,苏东坡笔下与“竹”有关的诗词有50多首。 苏东坡最推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视之为自己的前世今生,而他最喜欢做的除了播麦插秧,栽花植树,另外的事情就是种茶种竹子。不仅在黄州种,在之前做过太守的密州、颍州、杭州,湖州,也大力提倡种竹。即便是后来年近花甲被贬岭南,他也把这闻之色变的瘴厉之地视为第二故乡,在惠州西湖孤山上筑园造景,并种下了大量竹梅花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诗人,苏东坡总能感受到岭南早早来临的诗意的春天。 六如亭后的朝云墓旁,有一片幽深的修竹长廊,摇曳在南风海天之下,犹如一个不沦尘心的多情男子,痴痴陪伴着口念谒语而逝的玉女香魂。“人间至味是清欢”,从此他宁愿孤独终老也不再另续。这份深情,应该并不逊色于他写给原配夫人王弗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仿佛松涛之声与竹的飒飒而动,已经合二为一,斯人已去,英魂永在,老子曰:“死而不亡谓之寿。”苏东坡将与这四季常青的竹子一样精神永在,永远激励我们去追求优雅美好的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rybw/9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龙腾虎跃过新年,趣味中药来拜年,愿您健壮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十大吉祥植物梅兰竹菊都上榜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