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正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8820.html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既没有权力,还要被地方官员监视居住。从庙堂之高,到身陷囹圄,再流落江湖之远,苏轼经历的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落差。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带着全家老少二十余口人,一路艰辛,行至黄州,却发现连个住的地方也没有,只能一家人暂住在一个破庙里。这个破庙叫“定慧院”。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阙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作于苏轼寄寓定惠院时期。苏轼的诗词中,往往充满热闹的人间烟火气,但这一首很特别,它非常“冷”。确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都说苏轼生性旷达乐观,确实如此,但此时的他,内心痛苦、孤独,“有恨无人省”。然而他不放弃自己的那些坚持,“拣尽寒枝不肯栖”,宁可承受“寂寞沙洲冷”。

说到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立即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而刚到黄州那年的中秋,苏轼写下的却是这阙《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正是苏轼的真实心情写照;“酒贱常愁客少”“中秋谁与共孤光”是他真实的生活状态。苏轼是个爱交朋友的人,当他盛名天下时,“朋友”也遍天下。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简直身陷“酒肉地狱”。乌台诗案一出,大部分人都纷纷退避,连他弟弟苏辙的儿子走在路上,原来的“故交”都用扇子遮住自己的脸,假装不认识。到了黄州以后,很少有信来,他写给朋友的去信,也没几个人回了。人心如此,如何不觉秋凉?

他孤独,还非常穷。苏轼性格豪放,对钱财不甚留意,入仕后俸禄随手用尽,没有什么积蓄,然而到了黄州没有了收入,却有一家二十余口要吃饭,尽管黄州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是很高,“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但微薄的积蓄只能勉强维持一年。于是苏轼决定“但痛自节俭”。

他计算好了每月只花钱,每月初都把钱分为30份,一串串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取一串,若一天吃饭有剩余,就把剩下的用竹筒存起来,以待宾客来时招待之用。一家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50钱,50钱有多少呢?大概只可以买半斤肉。

好在,他是毕竟是苏轼;也好在,他毕竟还有朋友。有个叫马梦得的人,原本是京城小吏,因为倾慕苏轼的才华,便弃官跟随苏轼。苏轼到黄州,他也一起来了。他发现江边东坡有一块无主荒地,便去找地方官要下这块地,与苏轼一家垦荒种粮种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这时开始,苏轼自号“东坡”,原来那个苏轼远去了,苏东坡走来了。

他寄情于山水,他与三教九流交朋友,他认真地“吃喝玩乐”,他以与生俱来的达观之心,把自己投入到最具有烟火气的生活中去。

他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有哪个像东坡这样热衷于吃喝,并且留下这许多故事的呢?

宋代有身份的人都吃羊肉,黄州的猪肉甚是便宜,但是富贵者觉其鄙俗。东坡却毫不在乎,他反复试验烹饪猪肉的方法,于是有了著名的“东坡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洗干净呀少放水,慢火小煮呀不要急。早晨起来也就吃两碗,我吃饱了真开心。

除了猪肉,东坡还想吃牛肉。但在那时候,为了保护耕牛,吃牛肉是犯法的。但东坡为了吃哪里怕犯法呀。一个邻居家的牛病了,他跑去撺掇人家说:“快偷偷杀了吧,杀了我就买你的牛肉,等病死了就不值钱了,快杀快杀……”终于,他如愿以偿,偷偷煮牛肉来吃,那个香味据说把闻讯前来管这事的官员都引得忍不住一起吃了几口。

黄州在大江边,鱼产丰富,东坡经过多次试验,又自创煮鱼法,他特地撰写文章《煮鱼法》记之。还自夸说“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你吃了才知道多好吃哦!

东坡对自己的厨艺相当有自信,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自夸:“自煮猪头,灌血精,作姜豉菜羹,宛有太安滋味。”,“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我烧的猪头肉好吃得不得了呀,我烧的鱼大家都说好——除了东坡,还能想象哪个大文豪会以此为乐吗?

除了吃肉,东坡当然还要吃菜,这个吃货甚至写信给在四川眉州老家的朋友巢元修,请他寄来一种蔬菜的种子,因为他想吃得不得了,要自己种。想想看吧,那是北宋啊,黄州到眉州,往返数千里,估计一年种子也到不了吧,可东坡对吃的执念太深了,他愿意等呀。巢元修没读过多少书,可一听说老朋友在黄州想吃菜呀,于是带着种子,从四川眉州,步行到了黄州。他是个种田好手,来了以后,东坡的收成就大不一样,当然东坡想吃的菜也吃上了,东坡高兴得把这种菜成为“元修菜”。

据我考证,这个“元修菜”大概就是豌豆苗,但不知道对不对。反正我每次吃到豌豆苗的时候,都会想起东坡和步行千里来给他送种子的元修。

东坡在杭州担任地方官的时候,苦于应酬,说杭州是“酒肉地狱”。但在黄州,可没几个人请他喝酒,于是他嘴里淡出鸟来,又馋酒喝了。买酒很贵,于是他试着自己酿酒。他听说有人用蜜桔酿出了“洞庭春”酒,心中大喜,心想黄州的蜜桔可是取之不尽,价贱如土啊,我也来酿吧。

他兴致勃勃地写了酿酒的过程,介绍了酒的色香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不过其实东坡酿的这个“蜜柑酒”一点也不成功,把自家人和朋友都喝得拉肚子。后人评说并不是东坡得到的酿酒方子不对,而是因为他“性不耐事”,没有完全按配方来,想着“差不多"、"大概如此",又性子急,酒还没熟的时候,常常忍不住揭开来看。结果蜜酒不是发酵,而是腐败了,能喝了不拉肚子吗?

黄州太守徐君酋的任务是看守监视苏东坡,可是他也是东坡的粉丝。苏轼在黄州留下的词作里,不乏徐太守请他喝酒,别人请喝酒太守也来陪喝的词作。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黄君酋》有“兰条荐浴,菖花酿酒”,这喝的应该是“菖蒲酒”,他大言不惭地对徐太守说说“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您就好好喝酒吧,工作就别忙啦!

又有《定风波》,东坡在序言中写道:“十月九日,孟亭之置酒秋香亭,有花独向君酋而开,坐客嘻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向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只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樽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这个美女啊,红着脸蛋只看你呀,要说你对她没意思呀,为何她就不看别人呢?哎呀哈哈哈……这个花一般的姑娘呀,非老徐你莫属呀!你好花当折直须折呀,莫说我老苏发酒疯呀,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啦!

徐太守被这样调侃,想想也是醉了。

而东坡最有名的一阙《定风波》,也是我最喜欢的东坡词作,没有之一。写于东坡到达黄州后的第三年。他与朋友春游遇到下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被淋得狼狈不堪,而独独他不觉得,反而在雨中安步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与初到黄州时的“寂寞沙洲冷”相对照,这时的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感受却已经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rybw/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