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君子的为人之道与美好生活

蔡章田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不仅对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有了新追求、新要求,而且对文化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也有了新期待、高标准。

人民群众普遍期望生活更有品位,社会更加文明,素质更加提高。男士人人成为谦谦君子,女士个个成为窈窕淑女。举止优雅,谈吐文明,社会和谐,新风蔚然。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就是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君子的为人之道与人们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高度统一。

一、新时代呼唤新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而给君子赋予道德含义,完整定义君子的是至圣先师、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孔子提到最多的是君子,要求弟子们成君子,远小人。

孔子开坛讲学,传授弟子,其目的是让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学而优则仕,但不可人人都去当官。不能为王、为圣,但可以人人做君子。孔子赋予贵贤之间读书人以理想人格,“君子谦谦,温和有礼。有才而不骄,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自卑。”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据说最早以左丘明为典范。因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后,孔子常对弟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里说明孔子是以左丘明看人的尺度来作为自己评判君子与小人和做人荣与耻的标准的。

孔子教导弟子,多次言及君子。从君子的内心修养,到君子的交友,甚至君子言行举止、礼仪规范都有明确的教导。如君子怀德,君子坦荡荡,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学道而爱人,君子以同道为朋,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喻于义,君子不忧不惧,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三畏九思等等。孔子在《论语》中浓墨重彩地给君子画了像,极大地丰富了君子的人文内涵,成为国人认同君子、力行君子的范式。

自从孔子定义和道德人格化君子,君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成为教化、引导、评价和规范人们人生理想追求和约束人们言行的典范和标杆。君子文化在人们的养成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

进入新时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现代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较大的拓展,特别是互联网、融媒体、自媒体的繁荣和普及,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交流交往的形式更加多样,交流的平台空间更加广阔,跨时空,打破了地域界限,也突破了时间限制,无论线上线下,不管白天黑夜,人们互动交流更加频繁便捷。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更加多样多元,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这就更加迫切需要我们无论是线上虚拟处于隐形,还是立足现实、站在面前,都应成为君子,彬彬有礼,崇德守礼。

二、社会转型更需要当代君子

放眼世界,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立足中国,防疫和脱贫攻坚取得足以彪炳史册、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局良好。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对内对外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社会全面转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在世界展现新作为、树立新形象、创造美好新生活,坚定“四个自信",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君子文化,塑造有使命担当、有奉献作为的时代君子,肩负历史使命,担当复兴大任。当代君子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君子、身边的君子、活生生的君子。

君子文化也要守正出新。正就是人民所需、国家所需和时代所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赋予君子的时代内涵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出君子文化的当代价值。让君子文化与时俱进,并做到时代化、大众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之中,让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共同认同。既汲取传统君子文化的丰富滋养,又融入时代元素和时代要求,使君子形象更加鲜活,君子文化更加可亲可爱可及。

现代君子应坚定理想信念。君子谋道,不忧不惧。道即规律、客观真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用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支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孔子常要求弟子做君子,君子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把“志于道”摆在首位。这些都说明了“道”的重要性。孔子曾教导弟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rybw/1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