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根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172005.html

相信不少朋友都对中药名感到过好奇,因为有的中药名很优美,比如,忘忧、白芷、合欢;而有的中药名很“奇怪”,比如,王不留行、鹅不食草、飞刀剑等;再比如像徐长卿、重楼、景天、紫萱等中草药,又通过电视剧被人们所熟知。

那么这些奇奇怪怪的中草药名又是如何命名的呢?

其实,中草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其命名方法,总的来说都与医疗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以功效命名的、药用部位命名的或者是人名、颜色命名的……

这些中草药中,有的用名带有传说色彩,多半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来做药名。

1.刘寄奴

刘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据说在刘裕还没有参军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大蛇,刘裕弯弓射箭,正中蛇头,大蛇负伤逃入山中。第二天刘寄奴再次上山,遇到童子捣药,童子说,他家大王被寄奴射伤,捣此药可以医治。刘裕大声呵斥,说他就是刘寄奴,因此吓跑妖怪,并取得此药。后来刘裕参军,带此药医治创伤十分有效,军士皆称此药“刘寄奴”,因此而得名。

刘寄奴具有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肿痛出血;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食积腹痛,赤白痢疾。

2.使君子

使君子是味常用的驱虫药,可它却来源于位郎中的名字。

北宋年间有个受人尊敬的郎中名叫郭使君,他精通医术,为人厚道。有天,郭使君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这种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

由于果实还没有干透,他生怕放在家里时间久了会发霉,就把果实放在锅里炙炒,哪知这扑鼻的香味引来孙子的吵闹,非要吃几粒不可,爱孙心切的郭使君就给了孙子四五粒。

稀奇的事情便发生了,第二天早上,郭使君的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郭使君心想,莫非这玩意儿能驱除蛔虫?于是,他再次给孙子吃了八九粒,却不料孙子食后发生呕吐等中毒现象。郭使君赶忙用其他草药给孙子解了毒。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由此他得出结果,这东西能驱虫。

在以后行医的日子里,郭使君就用这种果实给求诊者驱虫,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郭使君,就把这药命名为“使君子”。

使君子在临床中主要用于驱虫、消疳积,尤其对蛔虫、蛲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可单味炒香去壳嚼食,亦可配方煎服。但由于使君子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使用时切勿随意加大剂量。如果不慎服用过量,会导致呃逆、眩晕等胃肠反应。因此,用使君子驱虫,应在医生的嘱咐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3.杜仲

杜仲是杜仲树的干燥树皮,是补肝益肾的良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是中医学家比较常用的中药上品。

关于杜仲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从前在洞庭湖畔有一群纤夫,他们由于每日弯腰拉纤,时间长了都患上了腰膝疼痛的疾病。他们当中有一位名叫杜仲的青年纤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上山采药为己及同伴治疗疾病。在途中遇到一个老翁,他便向老翁求教,老翁感动于他的心地善良,便给他一块树皮,并告诉他树皮可以治疗腰膝疼痛的症状。

杜仲拿着这块树皮继续上山寻找更多同样的树皮,等到他发现这种树皮时,便拼命采摘,但是由于他累得筋疲力尽,所以掉入洞庭湖内。后来人们在湖内发现了他的尸体,怀中紧紧抱着采摘的树皮,纤夫们吃了这些树皮后,身体上的疼痛都好了。人们为了纪念杜仲的英雄作为,便把这种树皮命名为“杜仲”。

中医对杜仲的医药价值十分重视,研究发现,杜仲中含有丰富的杜仲胶、生物碱、果胶、有机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它性味甘、温,可以补肝肾、强筋骨,对于治疗腰膝疼痛、两足软弱、肝肾亏虚、阳痿遗精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杜仲还是味妇科良药,有安胎、保胎的功效,经常使用于治疗肾经虚寒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和胎动不安等症状。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9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