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正连

 编辑:张艳秋

  年初,想出一本写大布苏的散文,集了几十篇文稿,迟迟的不敢付梓,原因是我还不知道对大布苏的了解有几成。一推再推,又是一年之初了,于是将文稿交给了同学胖子,由他去把握处理吧。

  文学与科学,文学可以写科学里的事,科学却不能如文学一样,可以空穴来风。“对自然科学,只能发现,不能发明”。这是一位地质学家对我说的。为此,还是先写一点对大布苏历史的发现,让读者能多了解一点大布苏。

  大布苏的历史,有两种,一是久远的,那是大自然的历史;二是人类文明史,那就近得多了。

  大布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要从地球的历史说起。

  大布苏位于松辽盆地中段松嫩平原南部,松辽分水岭的北侧,地处长岭——乾安全新世上升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和影响,地壳缓慢不均匀上升,构造运动向西北掀斜而使霍林河西迁,结果导致现在乾安阶地平原上无过境河流,而是遗留下一系列与古河道以及新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古湿地和湖沼,其中许多湖沼洼地又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闭流区。大布苏湖即是发育在阶地平原上一个封闭的构造断陷湖。

  据地质资料推断,早在距今6亿年——4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大布苏为海洋环境。初期为深海环境,中期为浅海环境,末期演变成海陆交替环境。其中,距今约4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属深海环境。当时,海底火山频频爆发,大量岩浆涌出,尤其随着地壳不断上升,海水逐渐变浅,深海环境演变成浅海环境。进入志留纪后,由于受到加里山构造山运动的影响,大布苏地区隆起上升,原来的浅海境变成了陆地环境。进入石炭纪时期,地壳又再度下降,陆地环境又变成了浅海。进入二叠纪晚期,地壳又再度上升,大布苏又成了陆地环境。距今2.3亿年——0.65亿年前,大布苏完全脱离了海水的响影。距今1亿年前,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从此奠定了大布苏的地势。

  从大布苏土壤苞粉化验中得出,这里两万年前的地质环境是冰缘、疏林、草原。

  大布苏出土的十九种脊椎动物化石的炭十四测定显示,两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大量的以披毛犀、猛犸象为代表的食草类和食肉类的脊椎动物。在泥林的北泉沟,当地也称之为二百沟子的地方,不足百平方米之地,出土了十八种脊椎动物化石,仅披毛犀就有十九只个体。这不能不让人震惊,想当年,这里的水草该有多么的肥美,否则,这些食草类动物何以生存。在大布苏湖的东岸二级阶地上,有国内惟一受国家保护的潜蚀地质地貌——泥林。

  在湖岸的陆地上,是松辽平原的最低点,海拔:.2米。

  在湖中,有成千上万的泥淖,那是上升泉的出水口,供养着这一靠天补给的湖水,不惧旱涝。除此之外,那湖还能叫湖吗?

  在湖中,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芦苇。蒹葭苍苍,夏绿、秋黄、冬白,那是留给诗人的一片景色。

  在湖中,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加上那片芦苇,是欧亚鸟类迁移大通道中的落脚点和繁殖地。那是摄影家们瞄准的地方。

  在湖中,有盐、碱、硝。那水便成了奶白色的碱水了,PH值在13左右。

  在湖中,有鱼。是老头鱼、泥鳅鱼。按科学,PH值如此之高,是不会有鱼生存的。但有了泥淖的泉水,那鱼就如在锅里一样,靠着淡水和碱水相融,生出一个个圆圆的养育生命的水中之水来。否则,真不知那些鸟儿靠什么活着。

  这么说,大布苏的地理就差不多清楚了。

  说完了大布苏的地理历史,该说说人文历史,说大布苏的人文历史,不能不说蒙古族的历史。在蒙古族历史之前,只能是从出土文物上进行推理,省级重点文物大布苏古墓群,是目前国内发现惟一的无棺无椁竖葬墓,至少是在青铜器时期之前。而距大布苏百余公里的”青山头人”,与这里出土的披毛犀、猛犸象可能处于同一时期,距今约4万年—2万年。有史记载的,当是辽代,这里属长春州势力范围,行政上隶属于上京道,军事上隶属于东北路统军司。   

  金初,先沿用长春州,天德二年(年),降为县,属肇州。   

  元代,属开元路,后(?年)归辽阳行省、中书省直辖。

  明代,为纳哈出所控。明嘉靖年间正式命名为郭尔罗斯部。

  清代,为郭尔罗斯部,后为郭尔罗斯前旗。归哲里木盟所辖。   

  民国,初期沿用清朝旧制,郭尔罗斯前旗虽然还保留着清朝的王公制度,但旗属的行政组织已有所改变,旗下设置了努图克,就是区政权。努图克下设嘎查,就是村政权。按习惯,设置了左右两翼四个努图克,大布苏为西北努图克。年放荒,年设制乾安县,就是在大布苏努图克的管界之内。自此,大布苏脱离了蒙古族统治,成为汉民族地区,隶属于吉林省管辖。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大布苏除作为蒙古族牧场之外,自18世纪中期,由于关内土地兼并的盛行,苛捐杂税及天灾兵祸的逼迫,山东、河北一带的破产农民,成群结队,背井离乡、拖儿带女,沿路乞讨。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避开林立的关卡,冲破封禁,流亡到东北“蒙地”谋生。而到大布苏打碱为生的就有关内十几个省的流民,人数过万。这从大布苏泥林中部发现的十几处古窑址可以得到证实。

  来自各地的流民在大布苏生活之后,自然的带来了各自家乡的习俗,但由于自然地理等诸多的因素,这里的百姓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俗,用以适应大自然。这便有了大布苏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的根源,有的是满族,有的是蒙古族,有的是山东,有的是河北,既有民族的,又有地域的。在这些文化现象中,表现最多的,是为了生存。如民居、饮食、服饰等等,而更多的是大布苏的碱文化。单从“大布苏”这三个宇解释,就是盐碱的意思。来到这里的百姓,也是奔了这一方碱来的。那碱是一方衣食父母,取之不尽的碱,为百姓换来了衣食。冬天里打冰碱,扫霜碱,春秋的土碱,一年四季的有活干。一个大布苏湖,到底有多少碱,百姓们不知道,只知道想打碱,只要能舍得一膀子力气,就一定有碱,那碱一辈子也打不完。有打不完的碱,就不愁生活。这就是大布苏碱文化的生生不息。

  了解大布苏文化,最重要的是走出大布苏。只有从比较中才能鉴别出文化的独特性,这是常识。可要实践这个常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身体好的时候,没有时间,那时间都用在挣钱上了。等有了时间,有了钱,那身体又受不了长途奔波,老了。身体好,有时间,有钱,三样凑齐的时候,太少了。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话是这么说,可是太难了。就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一个走字,也会让人望而却步的。如此说来,我这五十年左右,也不过是行了千八百里的路n巴。于是就写下了千八里路的东西,那见识自然的也只是千八百里路的见识。算是为自己找个台阶吧。

  走出大布苏,再回到大布苏,那干打垒的房子、那院子、那大门、那羊圈、那牛棚、还有那数不清的建筑,无一不有着独特之处。就是那春风、秋雨,也有着大布苏的味道。那饮食,虽说不上中国四大菜系,就是后来的八大菜系,也靠不上边。可那白白的大片肉、黏黏的黄米面豆包、满满一大锅的烩莱,还有那高粱小烧,实在让人吃了上顿想下顿。大棉袄,二棉裤,还有那曾闻名全国的“第四野战军”的狗皮帽子。

  这就是大布苏,这就是地域。

  写下这些,只能是个说明文,目的是使人们更多的了解大布苏,因为都说看景不如听景。可如果这样把景说得枯燥无味,那这个景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好在景就在那摆着,还是走进大布苏吧。

  平日里,每每当我走进寺院,总觉得我是个有凡意的和尚,出了寺院,我又觉得我是有禅意的凡人。结果,我是个俗人。因为是俗人,自然的不能脱俗,出本集子,还是应有人写上几句,说点什么才够味。请恩师上官缨老师,老师已近八旬,不敢劳驾。请朱晶老师,几次去府上拜见,都张不开口,老师太忙了。于是请了师妹林苦樵写个序。同为一师所教,师妹对散文的理解不知要比我高出几层。集子里的文稿,大多都是经师妹斧正过的,那么这个序,只有师妹开幕了,也算是画龙点睛,有头有尾了。

请   (按住图片三秒钟,即可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