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趣谈中药与古诗文
中药,这个听起来就很充满历史感的名称,其实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西药而产生的。由于中药多为植物,特别是草类植物,在古代,中药往往被称为本草。古人的卫生条件不好,中药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文人本身也都精通医药。 中药的命名不知是由谁制定的,然而其名字往往与中药的性质或使用他的医生有关。譬如首乌,顾名思义,因为其有治疗头发发白的功效,故称“首乌”。而主要治疗蛔虫病的使君子,则是由于宋代一位人称“郭使君”(使君是对地方长官的称呼)常用来给小儿治病,因其人而得“使君子”之称呼。不过,正是由于中药的名字的这种具有指向性,文人颇喜欢在中药名上做功夫,或正解或曲解,利用药名写出了丰富多彩的诗文。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的注释中有以下一段文字: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因为去拜访诸葛亮,不小心与母亲走散。后来母亲来信,叫他回家。姜维于是回信说:“我要的是良田百顷,而不是小田一亩;我有远大志向,不愿此时归家。”这里面巧妙地嵌入了两个药名,能够消肿、安神益智的远志和治疗痈疽疮疡、补血活血的当归。母命不可违,但志向需要实现,因此嵌入药名,一语双关,委婉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愿。 关于远志,六朝著名小说集《世说新语·排调》有这样一个故事。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 晋朝时候谢安开始有隐居东山的意向,但是朝廷多有任命,故未能达成。在桓温司马手下当官时,有一天有人给桓温军队送药草,其中里面有远志。桓温拿起远志,问谢安:“远志又名‘小草’,为什么同一种物品有两个名称?”谢安一时答不出。东晋名士郝隆在旁,应声而答:“在山里面就叫远志,出山则为小草。”意思是在山里面隐居则人有远大志向,但是出来以后却如小草般无能为力,大概是调侃谢安未能发挥才干,或者暗讽谢安留恋世间,未能果断隐居而去。不过这也显示了东晋名士敏捷的口才。 本文转自中华诗文学习。 欢迎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8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中药资源省区分布简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