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白术

术,山蓟,山姜,乞力加,山连,贡术,于术,野于术,野於术,於术,台术,烘术,焦白术,炒白术,

温,苦,甘。归脾、胃经。可升可降。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

本品甘温补中,苦可燥湿,为健脾燥湿要药。盖脾为营卫生化之源,又主运化水湿,脾气得健,则水湿可利,肌表可固,所以又有利水止汗之功,故凡脾虚不运,或停痰停湿、发为泄泻或肿满之证,皆为主药。其治脘腹胀满及胎动不安之证,亦是取其健脾补气之功。

1.健脾益气:①用于脾胃虚弱,症见消化不良,食少吐泻,体倦无力者,可与茯苓、党参配用,如四君子汤。

②用于脾胃虚寒,可与干姜同用,如理中丸。

2.燥湿利水:

①用于脾不健运、水湿内停、痰饮水肿、脘腹胀满等证。治痰饮可与茯苓、桂枝配用,如苓桂术甘汤;治水肿可与茯苓、猪苓、泽泻、桂枝同用,如五苓散。

②用于脾肾虚寒较重,水湿不运者,可与附子、干姜配用,如真武汤、实脾饮。

3.固表止汗:用于脾肺虚弱,表虚自汗,可与黄芪同用,如玉屏风散。

4.益气安胎:用于气虚胎动不安,或气虚不固形成习惯性流产,可与黄芪、力参、黄芩等同用。

1.白术生用取其健脾而不燥,炒用则燥湿力量增加,炒焦则用于脾湿有寒,土炒则补脾止泻,米泔水制者,可以完全消火燥气,适用于脾虚肝旺之体。

2.术有苍白二种,古时曾通用不分,但因性效有殊,分别应用亦已甚久。苍术苦温辛烈,燥散之性有余,而补养之力不足;白术微辛,苦而不烈,燥散之性不足,而补养之力有余,故一般脾虚气弱用白术,脾为湿困用苍术,止汗安胎用白术,发汗散邪用苍术。

1.配人参:白术健脾阳,人参保脾阴,二药配伍,使脾气健旺,运化复常,资生气血,则诸证自除。

2.配麻黄:白术既可健脾祛湿,又可以实肌表,使“微似汗”则风寒湿邪俱去;麻黄发汗解表,散寒祛湿而解除身体烦疼。二药合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湿家身烦疼。

3.配桂枝: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解太阳之表,助膀胱气化。二药合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4.配黄芩:白术健脾除湿,黄芩坚阴清热,一苦温,一苦寒,二药合用,清热燥湿,健脾安胎。

5.配枳实:白术健脾祛湿,助脾运化,枳实下气化滞,消痞除满。二者相伍,一升清,一降浊,正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理,清升浊降,脾健积消,确有补不恋邪、消不伤正之妙用。

6.配鸡内金:白术健补脾胃,鸡内金善消瘀积,二药相伍,补益与宣通并用,俾中焦气化,精微四布,清升浊降,痰之根柢可以蠲除。

7.配甘草:脾司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气升则健。白术苦温燥湿,能补脾阳,健运脾气;甘草甘缓性平,益气补虚,调中和胃。二药合用,健脾和中,调补后天之本。

8.配薏苡仁:白术偏于燥湿健脾,薏苡仁偏于渗湿健脾。二药合用,燥渗相兼,则湿去脾健。

9.配茯苓:白术健脾助运,茯苓利水从小便而去,相须为用,相得益彰,常用于治疗脾虚停湿夹饮、痞满不食、头晕目眩、小便不利、水肿诸证。

10.配山药白术土炒能补脾胃而止泻,山药土炒能补脾胃而益肺气,二药合用,加强健脾益肺之力。

11.配附子: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运真阳,术附同用,有温阳除湿作用,用治寒湿相搏、身体疼痛、腰重痛且冷,小便不利。

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用。

内服:6~15克,入煎剂,或熬膏,或入丸散。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也有栽培。多于农历十月采收,去净泥土地上部分,晒干或烘干贮存。用时经水或米泔水浸软切片。生用或麸炒、土炒用;炒至黑褐色,称为焦白术。

《本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别录》:“消痰水,除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

《药性本草》:“治胃虚下利。”

《日华诸家本草》:“利小便”。

《珍珠囊》:“除湿益气,补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得枳实消痞满气分,佐黄芩安胎清热。”

《本草求真》:“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之能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

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宜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

以苦温燥湿为主,宜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分别还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