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心口不一的君子

——说刘备

郭英德教授解说《三国演义》

1

引子:如此君子

在整部《三国志演义》小说当中,魏、蜀、吴三方的领袖人物,真正能够和曹操相媲美的是刘备。所以,人们说曹操是“心口如一之小人”,如果要找一个对仗的句子,我想说刘备是“心口不一的君子”。

“朕就是心口不一,可你们就说朕忠厚仁义,服不服?”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从道德本性来看,刘备“德胜于才”,是古人称道的“君子”,老百姓说的“好人”;而曹操“才胜于德”,是古人贬斥的“小人”,老百姓说的“坏人”。另一方面从个人性格来看,刘备的突出特点就是“心口不一”,他说的和想的不一样,做的又和说的、想的不一样,我们看他就像雾里看花,很难看透他的心思;曹操不同,曹操是“心口如一”的,即他做的和想的往往是一样的,他做的和他说的、想的也是一样的,我们看他,连他的五脏六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曹操不怕暴露自己,刘备生怕暴露自己,所以这两个人物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那么,这个“心口不一的君子”究竟有哪些特点?他是如何做到与曹操不一样的?下面咱们就好好地探究他一番。

2

君子风范:“远得人心,近得民望”1高贵的血统

历来人们都说刘备是“君子”,是“明君”,是文人士大夫,甚至是老百姓所向往、所爱戴的好皇帝。

在《三国志演义》中,刘备形象确实具有君子风范,他的性格基调是“宽仁厚道”,或者“仁慈宽厚”,这一点是符合历史人物的基调的。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的“宽仁厚道”,跟他的雄心大志是相辅相成的。要没有雄心大志,人们也不会称颂他的“宽仁厚道”。大家想想,一个胸无大志、庸庸碌碌的人,成天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他待人诚恳,心肠忒好,人们也不过夸他老实巴交,谁会称他“宽仁厚道”呢?

刘备从小就胸怀大志,甚至想入非非,要当皇帝。小时候,他家屋子的东南角有一棵桑树,高五丈多,长得非常茂盛,整个桑树撑开来像一个大车盖子似的。刘备跟小伙伴们一块儿在树下玩,他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可见刘备从小就有当皇帝的志向,这是很少见的。小说把刘备的这种志向做了肯定的描写,而且还把这种肯定的描写落到实处,这就是对刘备长相的描写。刘备的长相与众不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据中国古代的相法,这是十足的帝王相。这当然是夸张性的描写。双手过膝,比例不当,有点像猿猴。而耳朵特别大,显然是有福之人,咱们看到寺庙里佛祖的塑像就是双耳垂肩的。刘备的大耳朵是他的面容上一个标志性的器官,所以落下绰号叫“大耳儿”,或者贬义的“大耳贼”。小说这么描写,就是要强调刘备天生就是帝王种子。

我也双耳垂肩呢,我要是帝王种子,春天种下去,秋天是不是收获好多皇帝?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的众多英雄豪杰中,公开宣称想当皇帝的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是像董卓,像袁术、袁绍之类的“反面人物”。包括曹操、孙权在内,都一直没有明目张胆地公开宣称想当皇帝,顶多是心里想想,或跟自己的心腹说说而已。只有刘备与众不同,他是小说中唯一公开宣称想当皇帝的“正面人物”,作者也好、历代的读者也好,都众口一词地认可他这种想当皇帝的野心。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奇怪得我都不饿了……

古人之所以会把选票投给刘备,这显然跟刘备高贵的血统有关系。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介绍说,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刘邦的这支血统,从西汉初一直绵延到东汉末,将近四百年,在刘备的身上,还能流淌着多少皇帝后裔的血液呢?尽管如此,刘备毕竟姓刘,而且是纯正的皇族宗室之刘,地地道道,如假包换。他的血统是纯正的,中国古人讲究这种血统的纯正。

为什么刘备一生颠沛流离,还有很大的号召力,还有很多人对他表示好感,愿意追随他?这和他尊贵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既然是汉室宗亲,是皇叔,所以他做皇帝就有着比曹操、孙权更为正当的理由。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的正统观念。

2仁义爱民

当然,老百姓认可刘备,并不仅仅因为他姓刘,是纯正的皇室血统,这还不够,还不足以使他享誉天下,不足以吸引那么多的人来拥戴他。在小说中,同样具有纯正的皇室血统的,还有刘表、刘璋等人,但是老百姓都不看好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刘邦取得天下后将近四百年,刘家的后裔成千上万,并不一定就轮到刘备当皇帝吧。那么,大家为什么就看好刘备呢?

在小说中,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蜀方之主,能够最终赢得当时的民众和后代的民众的爱戴,单凭血统纯正是不够的,还得靠他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可以是“仁”,可以是“德”,也可以是“义”,总之是一种正面的道德品质,而且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大家都能认可的一种道德品质。

前面曾经提到,当时人们认为,天下虽然是天下人之天下,但是真正居于上位的是什么呢?“惟有德者居之”。孟子早就说过:“惟仁者宜在高位。”也就是说,讲仁讲德,是刘备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明君形象的杀手锏,也是一个好皇帝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小说中,刘备的做派有时像山大王,但他和一般山大王最大的不同,是他极力强调这种正面的道德品质,而且强调得理直气壮。之所以理直气壮,跟他的血统有关。别人强调自己的道德品质,比如曹操,强调自己忠心耿耿,可是天下原本是姓刘的天下,不管怎么强调,都会有篡权的嫌疑。

刘备却坦坦荡荡。在他看来,强调这种正面的道德品质,就是强调皇家的道德品质,他把两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用一种很巧妙的办法把两者混淆在一起。这样一来,大家在认可刘备高贵血统的同时,也认可了他宽仁尚义的品质;大家认可了刘备宽仁尚义的品质,就会认可他的高贵的血统,因为我们看不到汉献帝宽仁尚义,但是看到了刘备如何做到宽仁尚义,所以都会默认他是心目中理想的皇帝。

实际上,刘备在一生的实践中,都非常注意强化自己宽仁尚义的品质。这种仁德与血统的合二而一,造成了相当广泛的广告效应,成了老百姓的口碑。所以徐庶之母在教训徐庶时说:“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谁不仰之?况乃汉室之胄。”(卷八《刘玄德三顾茅庐》)张松力劝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也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何况明公乃汉室宗亲,仁义充塞乎四海,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即帝位,亦不分外。”(卷十二《张永年反难杨修》)诸葛亮劝刘备不要辞让,早登帝位,也说:“主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卷十六《汉中王成都称帝》)

可见,仁德与血统,二者不可缺一。刘表、刘璋虽然拥有宗室的血统,但仁德不足,难以获得认同。而刘备既是汉室宗亲,又有宽仁大德,当然是最理想的君主候选人。天下很多仁人义士之所以都拥戴刘备,支持刘备,并始终不渝地跟随刘备,与他的这一特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最终能看好他,与他的这种声誉和口碑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曹操占有天时,孙权占有地利,刘备如何在天、地、人三者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显得特别重要。既然刘备无法占有天时和地利,那他必须拥有人和。事实上,刘备确实在人和上表现突出,即他的道德品质高尚,口碑好,所以诸葛亮能够看好刘备。在普遍意义上,在大家能够公认的那层意义上,看好的就是他这种仁德。

刘备总是很明确、很自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一种“仁义之主”的形象。他非常明白,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汉末群雄逐鹿的局势下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他别具心裁的政治谋略。

因为在这个天下大乱的年代里,通行的是“霸道”。在大家都行“霸道”的时候,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施行一种“仁道”、“王道”,那么他就有特色了,就显眼了。但是施行“仁道”、“王道”,应该说是一招险招,风险比较大。这是一种政治风险的投资,而刘备却明确地选择了这种风险投资。从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咱们看到了刘备的这种政治谋略是成功的。虽然开始时他焦头烂额,到处逃窜,没有一个立足之地,但最后他还是能够占据西川,在汉末政治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是别人做不到的。

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刘备能够选择一种最适合他自己的政治谋略,而且贯彻到底,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到底,的确有着过人的胆略。

当曹操大军南下,攻陷新野,逼近樊城时,有十数万百姓情愿离乡背井,随同刘备逃难,两岸哭声不绝。刘备“大恸”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竟“欲投江而死”,幸亏“左右扯住”。他的做法虽然有点夸张做作,却很得民心,以至于“闻者莫不恸哭”。

这时曹操追兵在后,情势万分危急,诸葛亮劝刘备“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哭着说:“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这话很快地传到百姓耳中,“百姓闻得,莫不伤感”(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

这是刘备立信立德于天下的第一桩轰轰烈烈的大举动。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诸葛亮还拿它说事儿:“当阳大败,豫州见有十数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义也。”(卷九《诸葛亮舌战群儒》)

3诚信待士

刘备不仅以“大仁大义”取信天下百姓,赢得了社会上一致称道的口碑,还以“大仁大义”吸引天下英雄,得到了很多有志之士的拥戴。刘备爱民,也爱才,他待士以诚信宽厚,肝胆相照,讲的还是“仁义”二字。

比如对赵云,刘备第一次见到赵云时,就“甚相爱敬,便有不舍之心”(卷二《孙坚跨江战刘表》),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到赵云前来投靠以后,刘备更是以诚相待,非常信任。

江陵大战时,赵云几次孤身冲进曹操大军之中,单骑救主的时候,张飞、糜芳都以为赵云投奔曹操去了,只有刘备信心十足地说:“子龙与吾相从患难之时,他心如铁石,岂以富贵能摇动乎?”(卷九《长阪坡赵云救主》)果然赵云经过一场血战,救出了阿斗,为刘家保留了后代。

在刘备和赵云之间,构成了一种很和谐、很默契的道德纽带,这跟他与关羽、张飞的兄弟义气不完全一样,是一种朋友式的道德纽带。这种道德纽带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仁义”二字。赵云之所以看好刘备,就是因为他看重刘备“仁义”的道德品质。

赵云曾经明确地对刘备说:“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卷二《赵子龙磐河大战》)他认为,目前天下大乱,汉献帝已经不足于支撑汉朝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应该肩负起恢复汉朝天下的大任。“天降大任于斯人”,他要支持刘备,拥戴刘备,鼓励刘备。这是赵云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唯一很难挑出毛病的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一直到最后,他已是70多岁的老将了,还是对蜀汉王朝忠心耿耿。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志向,和刘备一样的志向——恢复汉朝的天下。刘备跟赵云这样的仁义之士之间,有一种道德上的交流,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三国无双系列赵云

正因为刘备对下属“大仁大义”,所以像诸葛亮与五虎将等一代英豪,都能和刘备终生相随,君臣间的关系犹如鱼水。诸葛亮在临终前,还手书遗表,教导后主刘禅要学习他的父亲刘备,“清心寡欲,薄己爱民;遵孝道于先君,布仁义于寰海”(卷二十一《孔明秋风五丈原》)。

4平民的气质

作为一个帝王,刘备还有很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和关羽、张飞之间有着义薄云天的兄弟之情。这种兄弟之情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使蜀国大伤元气,这到底值不值得?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里,“仁”与“义”有时是一个复合名词,兼指“仁”和“义”;有时是偏义词,偏于“仁”,或偏于“义”;但有时也有区别,就是“仁”归“仁”,“义”归“义”。一般情况下,讲“仁”属于帝王品质,讲“义”则属于兄弟之情,而兄弟之情的产生完全基于个人的平民气质。在中国古代,讲“义”,实际上是强调一种平民之间的朋友之情、兄弟之情,像《水浒传》小说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所以,如果说“仁”更多地指刘备的圣君风范,那么“义”更多地指他的平民气质。刘备不只具有帝王的远大志向和道德品质,而且具有一种平民的气质,他是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

刘备本身就是“贩履织席之辈”,是个平民百姓。他虽然血统很高贵,但已沦落,是没落的贵族,靠卖草鞋、织席子过日子,是个小商小贩。正是这一点,使刘备富有一种很特殊的平民气质。这种平民气质,孙权没有,曹操没有,在其他的诸侯如袁术、袁绍、刘表、刘璋身上,都看不到这种平民气质,恰恰在刘备身上出现了这种平民气质。

正是这种平民气质,才使刘备为了兄弟之义,不惜牺牲天下,不惜牺牲皇帝的地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当皇帝本来很金贵,不能轻易冒险,但刘备宁愿去冒险。当刘备听说关羽被杀的消息时,他哭倒于地:“孤与关、张二弟在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已亡,孤岂能独享富贵乎?”他伤心到了极点,竟至“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不进水食,但痛哭而已,泪湿衣裳,班班成血”(卷十六《曹操杀神医华佗》)。不仅泪流满面,湿透衣服,而且泪里带血,两只眼睛都哭得流血了。毛宗岗在这里评道:“是真哥哥,不是假哥哥。”(毛本《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评语)是啊,刘备与关羽、张飞,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兄弟还亲。

这时的刘备,可以说完全失去了理智。为了亲兄弟的死亡,为了报仇雪恨,他愿意赴汤蹈火,他不顾“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大政方针,贸然率师复仇。赵云劝刘备时说:“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乞陛下详之。”(卷十七《范强张达刺张飞》)可是刘备偏偏不会做这种因公废私的事儿。

刘备一生谨慎小心,但这一次却因为兄弟情义而显得鲁莽、冲动甚至愚蠢。正是所谓“天下为轻,义为重”(朱国桢《涌幢小品》)。这一行为导致了“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结局,造成了蜀汉处于危急的困境。

毫无疑问,刘备的这一行为显然有损于帝王的形象。他把“义”摆在“天下”之上,为了兄弟情义放弃了政治家的责任,服从一种更为高尚的、不为通常的功名利禄所支配的人的责任。也许,这时他的那种“贩履织席为业”的身份浮上了意识的水面。正是与关、张二人“同死”的愿望,使刘备超越了政治家的身份而具有了平民气质。

正如有的学者评论刘备时所说:“政治上的失败却给他带来了做人的成功。”在其他方面,我们可以不肯定刘备,不喜欢刘备,却不能不肯定刘备为了兄弟所做的牺牲,一种心甘情愿的牺牲。

刘备舍弃一切为两个兄弟报仇,这种做法无疑得到了老百姓的好感。普通读者所喜闻乐道的,正是刘备身上的平民气质。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领袖,刘备能够和他身边的人一直保持普通的兄弟关系,建立深厚的兄弟情义,这使刘备很快与一般读者拉近了距离,这也是数百年来老百姓一直喜欢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政治家,刘备的这种行为可能是失败的。他一生都在忍,到这会儿居然忍不住了,可见出他的霸气不足;但是作为一个平民,作为一个兄弟,他是最可靠的,可以托付终生。这是两种不同的评价。

可以说,君子风范与平民气质的统一,构成刘备形象艺术生命力的主要源泉。如果他只有君子的风范而没有平民的气质,老百姓并不会真正喜欢他。老百姓真正喜欢他,看好他,认为他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就是因为他可以自己摆在比较低的位置上,跟大家平起平坐,是可亲可敬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

-全文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

郭英德:《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郭英德:古今奸雄第一奇人——说曹操

郭英德:奸雄的权术——机警而有权术

郭英德:奸雄的胆识——“一将之智有余”

郭英德:奸雄的志向——“包藏宇宙”、“吐冲天地”(一)

郭英德:奸雄的志向——“包藏宇宙”、“吐冲天地”(二)

作者介绍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说英雄》等。

▲向上滑动

京师文会

jingshiwenhui

顾问

郭英德

主编

李小龙诸雨辰

图文编辑

颜婧于洪涛

蓝莫雅黄淑芬

长按右方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