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成教化,助人伦”,这成为后世论中国画具备教化功能的直接参照。所谓教化功能就是指含有道德、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人潜移默化达事明理的社会功能。早期中国画教化的社会功能是相当凸现的。画论家们将其教化功能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认为其反映社会的价值标准,甚而关系到治政理国,并以此作为评定绘画的主要内容。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记载“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就准确论述了这一点。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教化功能有着重大影响。孔子的儒家学说实质上要建立一个“法先王”的秩序等级分明的理想社会体系,而其中绘画等文艺活动是实现儒家圣王之治的重要手段。儒家思想就要求绘画的立意要重视伦理并有积极的现世精神,无论人物或花鸟题材都要“薄者劝诫于其中”。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绘画重视传统,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才能使观者晓理达意,起到教化之功效。中国画还有许多佛教、道教题材的绘画,主旨是宣扬解释宗教的教义、教理,使人们信教拜教,这也是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

中国画的教化功能还常常与画家的修养品行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人品不高画品亦不足观”。也就是说,中国画能够起到教化功能的前提之一是画家本身必须具备独立完善的品格和气节。如清代郑燮画竹石,瘦石磷峭,竹枝劲秀,并云:“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象征画家的高洁风骨以及对劳动疾苦深切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跺ソ
鏈夊摢浜涚櫧鐧滈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