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经典必修

《论语》

君子有三乐

孟子常称:君子有三种快乐是超过「称王天下」的,这话值得认真倾听。

这三乐是:

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

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出自《孟子?尽心上》

那他所说的有道理吗?

第一,父母都健康,兄弟都无灾无难。

这听来像是狭隘的家庭主义,只管自己的家人平安。这种快乐会胜过君临天下吗?天下具备这项条件的人比比皆是,但为何不见他们如此快乐呢?原来孟子另有深意。

一个人在父母俱存时,他遇到老年人,就比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而真诚表现出尊敬与礼让的态度。他在兄弟无故时,遇到同辈的人,就比较容易把他们当成兄弟看待。然后,他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简单说来,人性是向善的,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要实现善,必须首先关怀及珍惜「别人」。父母俱存与兄弟无故,使我们更容易做到这一点,意即更有可能行善以完成人性的要求。

所以,孟子所说的快乐,不是只在意家人平安,而是考虑到自己的人性能否顺利实现其潜能。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最根本的快乐。

第二,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

天给了我这样的人性,亦即向善的人性,所以我走在行善的路上,即可无愧于天。同时,善涉及了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所以行善即可无愧于人。

孔子认为,君子要知天命与畏天命(《论语?季氏》);到了孟子就把天命与人性做了合理的连系,亦即他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能够事天,其快乐自然胜过君主了。

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里把教育当成快乐,其实也是在奉行天命。孟子引述《尚书?泰誓》所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说的属于「作之师」,这不是在响应天命的要求吗?至于「英才」,则儒家向来认为「有心上进者为英才」,如此可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使未来更有希望。

因此,以上三种快乐,代表了「顺天命已完成人性」的三种作为。至于称王天下之乐,在此实在相形失色。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我们未必时时与人相处,即使与人相处也未必事事皆可如意。因此,懂得如何自处或对待自己,是人生必学的一课。

孟子说了一句心得,可谓发人深省。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这句话分为三小段,其中第一句最抽象,第二句最让人向往,第三句则比较落实。

首先,「万物皆备于我」在说什么?

「我」是指每一个人,万物在每一个人身上都齐备了。这表示每一个人都没有什么缺憾,都具备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换言之,即是我对万物一无所求。只要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像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然后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与我有何关系?富贵荣华、名利权位,又与我有何相干?

其次,「反身而诚」是说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真诚,不为任何利益而损伤道义,也不为任何理由而委屈别人,保持光明坦荡的心胸,那么就可以体会「乐莫大焉」的意境了。

当然,所谓真诚,并非自以为是,而是随时可以展现为具体的善行。孟子谈到:在做到「仁、义、智、礼、乐」之后,就会快乐起来,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地步(《孟子?离娄上》)。

然后,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就是行仁的最近途径。

孔子所谓的「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不可脱离人我之间的关系。孟子谈到真诚时,也不会忘记由恕(将心比心)来实践仁。

由此观之,儒家的快乐观很清楚,就是在明白人生正途之后,坚定心志往前走。人生正途是顺着人性的要求而展现的。这样的人生始于明白善是什么,再出之以真诚,由内而发产生力量,使自己主动行善。

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有所牺牲在所不惜。所以孔子会说「杀身成仁」,孟子会说「舍生取义」,明明是牺牲生命,但却使用「成、取」二字,反而像是大有收获。

学会上述思想,人生操之于己,快乐自然也将如影随形。

选自《傅佩荣译解孟子》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心中有喜,便无悲苦

孔子的“为人三忘”精神,你有吗?

师说

孔夫子为什么不给出“仁”的标准?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青松微课堂。

赞赏

长按







































国庆告白中科白癜风换肤计
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yfyl/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