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为君通血管再加臣药功倍使
三七+丹参+石斛 功效:辅助治疗高血糖 用法:三七3克、丹参6克、石斛0.5克,饭后温开水送服,即生服。 适用对象:丹参用于心脏,高血压;石斛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抗衰老、抑制肿瘤、补五脏虚劳。三味药合用可辅助有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症的人。 三七+黄芪 功效:补血补气、滋补肝肾 用法:每次三七粉2.5克,黄芪2克煎服(即熟服),每天服用1~2次。 适用对象:道医一般用于心慌、气促、易出汗、头昏、胸闷、气促者。 三七+山楂+丹参 功效:降脂、预防心脑血管病 用法:三七粉、丹参粉和生山楂1:1:1比例,开水冲服(即熟服),每天2次。 适用对象:道医一般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症状者。三味药同时食用有利于心血管病情的康复。 三七+当归 益气化瘀、溶栓通脉 1 三七粉和当归一起吃,可以用于跌打损伤、扭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 当归益气补血,活血通经止痛,三七粉活血化瘀,从而增加活血痛经疗效。 3 三七粉有造血功能,当归有补血活血和血功能两药合用补血而不留淤闭。 4 临床上防治冠心病、心卛失常等疾病,三七粉、当归长配合使用以增加补血化瘀作用。 5 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病、脑血酸形成、脑出血,但实际用药要根据病情相应调解两药用量,要分清两药使用量的孰轻孰重。 用法:三七和当归各适量打成粉(比例可以是1:1),每次1克空腹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两药合用可防治慢性淤血型、肝炎、脂肪肝也一定疗效。 三七+丹参+西洋参 预防老年多种病 1 丹参 是强心的良药,对血管大有好处,能够扩张冠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而且它是对抗血栓形成的有力武器。 2 三七 能加强和改善冠脉微循环,入药历史悠久,作用奇特被历代医家视为药中之宝,故有“金不换”之说法。 3 西洋参 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西洋参。另外,西洋参还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用法:西洋参、三七、丹参按1: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早晨空腹服用1次(2-3克),重症患者可适当加量,可使用温水、粥水(煮粥后剩下的水)、骨汤送服。坚持服用,否则将前功尽弃。 适合症状:高血压、脑中风、脑血栓、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脑血管硬化。 三七+天麻 防治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 1 天麻:补益第一 李时珍认为“补益上药,天麻为第一。世人只用之治风,良可惜也”。 天麻粉治头风痛、及降血压、除痰,止痛、祛风湿,行气活血等;天麻性味甘平,归肝经,不仅可以定惊、祛风湿,还具有良好的益气、养肝、止晕、强筋骨的功效。 2 三七:补血第一 三七,被誉为“南国神草”,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药材。 三七粉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天麻粉8-10克左右/天,三七粉6-9克左右/天,兑水喝即可,建议最好饭后服用,医师认为,这两款中药材可同一天服用,隔开时段吃就行。 三七+西洋参 化瘀通络、阴阳双补 三七粉与西洋参粉混合起来,一方面三七可化瘀通络,另一方面,西洋参可气阴双补,这对心脏是一个全面的养护。 用法:三七粉50克、西洋参粉50克即可,两者混合均匀。每日温水冲服,用量根据病情增减,一般人每日服用混合粉末一克即可。 咳百合沙参茶 验方:百合50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水煎当茶饮。 点评: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可达10%~15%,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干咳指无痰或痰量少的咳嗽,是临床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急性咽喉炎与急性支气管炎的初期、胸膜炎等疾病。 道医认为,干咳源于气涩。涩之微者,咳十数声方有痰出;涩之甚者,虽咳十数声,亦无痰出。干咳多因肺中津液不足,须辨其有火无火。 若脏平无火者,多因肺虚,必先补气,自能生津,宜五福饮(人参、熟地黄、当归、白术、炙甘草);若脏气微寒者,必先补阳,宜六君子汤。沙参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百合生津止渴,养阴护肝。共煮当茶喝能有效治疗肺阴亏虚所致的口干咽燥、咳嗽少痰、心烦失眠等病症。 百合知母汤验方:百合30克,知母15克,水煎服。点评:百合有解毒、健胃、利湿消积、宁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对热病后余热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梦、心情抑郁、喜悲伤欲哭等病症疗效显著。此外,百合也适合养肺、养胃的人食用,如慢性咳嗽、口干、口臭等患者。但百合偏凉性,胃寒患者少用。知母甘寒,擅长清肺胃气分实热,除烦止渴,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等。但是知母性寒质润,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什么是带脉?带脉无本经直属穴,与足少阳胆经有3个单交会穴。本经循行路线:带脉出自季胁部,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围绕腰腹部一周。足少阴肾经向上行至腘中,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会,再向上行至肾,当第十四椎处(两旁肾俞穴)分出者,属带脉。本经所主病候:腹胀,腰软,下肢痿弱,带下,阳痿,遗精,癫痫等。本经主治病证:中风,手足不举,肢体麻木、拘挛,发热,头痛,项肿连腮,眼目赤痛,齿痛,咽肿,头晕目眩,耳聋,皮肤搔痒,筋脉不舒,腿痛,胁肋疼痛等。1带脉(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位置:侧腹部,章门穴下展1.8寸,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交点处。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腹痛。2五枢(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位置:侧腹部,髂前上棘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3维道(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位置:侧腹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穴前下0.5寸处。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pw/1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高分子吸水树脂的特性
- 下一篇文章: 肿瘤君滚蛋吧灵芝君对付它有四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