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利水消肿药

  1.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本品味甘淡,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消肿要药。

  2.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3.猪苓:利水消肿,渗湿。

  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

  4.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本品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而对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5.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以小便不利之水泻用之为宜。

  2.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

  3.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4.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5.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6.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7.石苇: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8.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为治湿热黄疸要药,常与大黄、栀子同用;治寒湿阴黄,则须配附子、干姜等。

  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本品善消结石,尤善治石淋。

  3.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四、温里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本品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

  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能温阳守中,回阳通脉,每与附子相须为用。

  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麻黄等同用。

  3.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

  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常与附子相须为用。

  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的虚阳回归故里。用于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等。

  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治厥阴头痛。

  治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

  治肝郁犯胃的胁痛口苦,与黄连配伍。

  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

  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7.高良姜:温中止痛,温中止呕。

  8.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五、理气药

  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本品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为治痰之要药。

  治脾胃痰湿,多与苍术、厚朴等同用;治痰湿咳嗽,多与半夏相须为用。

  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3.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治痰浊胸痹,与薤白、桂枝等同用;痰热结胸,与瓜蒌、半夏同用。

  本品尚可治脏器下垂病症。

  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本品善行脾胃之滞气,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

  本品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常与黄连配伍。

  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5.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g.

  6.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以免中毒。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7.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8.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9.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本品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10.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11.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本品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疗胸痹之要药。常与瓜蒌、半夏配伍。

  12.柿蒂:降气止呃。

  六、消食药

  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2.神曲:消食和胃。

  尤宜外感表证兼食积;丸剂中有金石药加入本品以助消化。

  3.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善治米面薯蓣食积。

  4.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5.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本品降气消痰,常与白芥子、苏子同用。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6.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广泛用于米面薯蓣乳肉等各种食积证。

  煎服,3一l0g;研末服,每次1.5~3g,研末效果比煎剂好。

  七、驱虫药

  1.使君子:杀虫消积。

  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若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时当忌饮茶。

  2.苦楝皮:杀虫,疗癣。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久服用。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3.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对绦虫疗效最佳。

  煎服,3~10g.驱杀绦虫、姜片虫时,可用30~60g.生用力强,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4.雷丸:杀虫消积。

  入丸、散剂,15~21g.1次5-7g,饭后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

  5.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八、凉血止血药

  1.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

  2.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其味苦主降,尤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常与槐角、防风等同用。

  本品能泻火解毒敛疮,为治烫伤之要药。

  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5.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6.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九、化瘀止血药

  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本品能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伤科要药。

  2.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对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3.蒲黄:止血,化瘀,利尿。

  包煎。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十、收敛止血药

  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本品味涩质黏,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可治疗体内外多种血证,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

  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

  3.棕榈炭:收敛止血,止泻止带。

  4.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十一、温经止血药

  1.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

  尤善于调经,为治疗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

  为妇科安胎要药。

  2.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十二、活血止痛药

  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

  能“上行头目”,为治头痛的要药,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

  2.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良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用。

  3.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4.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5.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6.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7.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十三、活血调经药

  1.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的常用药。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瘀血证,对于血热瘀滞之证尤为适宜。

  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3.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4.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善于活血祛瘀调经,且作用平和,为妇科经产要药。

  本品能利尿消肿,尤宜治疗水瘀互阻的水肿。

  5.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为经产病之要药。

  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6.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十四、活血疗伤药

  1.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2.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本品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止痛力强,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的要药。

  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本品有大毒。

  3.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4.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

  5.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十五、破血消癥药

  1.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2.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3.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