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学习俱乐部”   立功立命之意。

皇极经世书解卷十一

补注,若复言七日来复,是辟之於未然。临言至於八月有凶,是阖之於未然也。黄氏畿曰,君子之於小人常有以养之,未尝不合为一。小人之於君子常有以害之,未尝不判为二。与其使小人伤君子,宁使君子养小人。圣人於君子则长之,於小人则消之。其消长也不骤,则其阖辟也无迹。使天下被君子之泽,而小人亦与受其赐焉。此圣人之妙用也。以上发明後天理数辞象变占,皆天人合一之义。而先天象数亦因以见焉。(赋人吉凶之天)

天原发微总目

曰变化。言天有天之变化,人有人之变化。而以朱子主敬之说终之。深有见於天人合一之理。(敬事之天)

卜法详考卷一

一坼之微,有首足中外之辨,有俯仰开合舒歛之分。而无穷之妙义具焉。是天人合一之机缄,隠显流通之妙谛也。(赋人吉凶之天)

三命通会卷一

不思人立而天从之,人感而天应之,即天象立名分野之义,天人合一之道也。(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图书编卷八

读洪范者,当知天人合一至理。圣人严感应之机,详着五事修废与五行徴应之论,特其理微妙,不可迹拘耳。刘向作洪范五行传,其言某事致某灾,某灾应某事,捷若形影,破碎分析。世以灾异之学病之,而遂疑念用之畴或未可尽信。夫人君事天如孝子事亲,日候其顔色喜怒以为己之悖顺。此所谓念也徴而休焉。修之当如是。(可以与人感应之天)(敬事之天)

又卷九

尝庄诵大雅之诗,而深有信於天人合一之学,非徒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相感通己也。盖惟天人之合一也,其生也神与天俱,其亡也神与天游。无生死存亡,无古今终始也。

可见文王之与天也,昭事黙顺,存天神合天徳,已非一朝一夕之故。则其亡也,於昭陟降。神即天之神也,徳即天之徳也。又何生死存亡之间哉。观武王陈师牧野,三千人惟一心矣。犹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天人合一,兹益明矣。或曰文王天人合一,诚哉无   死生无终始也。

以下六卷中之天人合一……[略]。

重编琼台稿,卷九

虽然,君之所以为此者,非君之自为也,承天之意也。能承天之意,则能受天之命矣。受天命者必奉天焉,奉天者必大报天焉。君秉诚以事天,天垂象以示君。必致乎精禋感格之诚,必谨夫象纬灾祥之故。如是则天人合一。天不在天而在君矣。天之心则仁爱人君,君之心则仁爱生民。民之生也,性天之理以为其心,形天之气以为其身。(敬事之天)(可以与人感应之天)(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一峰文集卷五大中书院记

物不交扵我矣。物不交扵我则我之所以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则天地自我而定,万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升庵集卷四十五

张子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又曰天人合一,已是賸一合字。其言妙得孟子配字之旨。(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杨忠介集卷十三

和人韵四首。能从定里息奔驰,即是天人合一时。往哲藩篱吾剖破,动无方所静无私。

荆川集卷一廷试策

立法以任人,任人以安民,则人心和而天地之和亦应矣。于此见上下交修之责焉,见天人合一之理焉。葢自古帝王敬天勤民以致天下之治者,其要端在乎此而不可易也。我皇帝陛下上畏天变,下究民隐,临轩一诏,于知人安民二者拳拳焉。(敬事之天)(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少墟集卷十二

立命合知天事天言之,即易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後天而奉天时。至此则天人合一,而造化在我矣。

仰节堂集卷八

随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或直与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直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则浅矣。

世宗选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

朕惟天人合一之理,莫大於诚。而幽明昭格之几,莫先於敬。传曰,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又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爱养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隂阳之沴而干天地之和。(同前)

兼济堂文集卷三

诚有如考亭所谓俗儒异端之者,若果知博文约礼之为仁,明善诚身之为豫,立戒惧慎独之为勿自欺,存心养性之为事天。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寜外此而他求乎。(赋人以仁义礼智本性之天)

又卷九

庙堂之上,随时调燮。天人合一,固难以预定也。

又卷十四

夫天人合一之大原,而不忽其用力之方。於是乎穷理之学,乃以有功於天下。

铁庐外集卷一溧阳潘天成撰

勿庵梅先生训言,汤世调先生之学,学人道而合天道。梅定九先生之学,学天道而合人道。两先生皆天人合一之学也。先生讳文鼎,字定九。宣城人。

气质之性不齐,故戒惧慎独,变化有形有声之气质,以复无声无臭之天载。观中庸首章与末章可见矣。天人合一,方是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也。

盖古人举其要,後人尽其详。然终不能出尧典乃命羲和数节也。天成深察先生议论,处处要天人合一元善之气畅满於中,庶?有康节之遗风焉。

如洛下闳鲜于妄人李淳风之流,止能明其数而不能得其所以然之理。终非天人合一之学也。至宋濂溪着太极通书,明天人合一之旨,二程张邵继其绪,朱子集其成。

又外集卷二

此图天人合一,乃汤世调梅定九两先生心法之传也。桐城方明善公子廷尉大镇公孙中丞孔昭曾孙学士以智元孙田伯位伯素伯有怀及南丰汤惕庵建昌揭子宣诸先生皆如是说。凡我同人,须熟玩焉。刘母杨孺人六十寿序,甚矣哉。贞烈之性,感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佑贞烈者,至竒也。非仅佑贞烈也,将以风感百世矣。天地鬼神之佑贞烈多矣,有必死而不死有死而如不死……(赋人吉凶之天)

吴都文粹续集卷十

新建太仓州碑记畧,桑悦凡事天蛰其机而人启之。天无为而无不为,人为而实无为。事之顺天,犹纳履赤趾,畀裘粟肌,骋途之夷,应以车舆。人心恬愉,悠久永宜。设若违天而行,强以智力为之。在人为赘疣,在木为寄生。人欲去之惟恐不速,果能坚凝于无期邪。天机之,人成之。人之所为即天之为。故曰天无不为而人无为,天人合一之道也。

文章辨体彚选卷六百四十一明贺复徵编

日记三

诏狱惨言。善言天者必验之於人。人事而不能徵实于天,则七政亦具文矣。客少嗜象纬之学,长而弥笃。披霜沐露,几歴分至。遂能於浑盖二家会其微眇。乙丑春冬,旅泊都下,目击天人之异,为记其本末,以徵天人合一之符。使後之言灾祥者采而择焉。(天啓乙丑杨左六君子事)(可以与人感应之天)

钦定四书文—本朝四书文卷八

天命之谓性一节,张瑗中庸眀天人合一之旨,即性道教而申其义焉。

(东方国际易学论坛,年11月18日会议发言稿)

学以成人止于至善学习俱乐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