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学苑   

4、运用日节律辨证治疗

根据昼夜变化择时用药是中医时间治疗学一大特点,并在这方面积祟了丰富的经验,古人早已发现在自然环境周期变化影响下,人体阴阳气血的消长盛衰昼夜变化,因而用药也应根据昼夜节律加减、调整,以取得最佳疗效。

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认为,补中健脾的补中益气汤,益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益气之六君子汤等温阳、益肾、健脾方药,应在清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

《证治准绳》载“鸡鸣散”有祛湿化浊、行气解郁、通络除滞等功效,应在平旦鸡鸣时服用最好,

又如“泽漆汤”治咳喘病脾虚不适、水饮内滞者,宜“温服五合,至夜尽”;

“菌陈五苓散”治黄疸病湿重于热者,应“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

“十枣汤”治悬饮症要在“平旦服”,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早用温肾阳之药,晚用补脾气之品,晨滋肾阴,午健脾阳,早服摄纳下焦,暮进纯甘清燥。”

俱是遵循昼夜节律,选择最佳用药时机,根据不同证型,在不同的时辰投入不同剂量的药物,以得“天地之旺时而祛邪”的目的。

5、根据病位择时用药

★病位在四肢者

宜清晨空腹服,早起后人体四肢血脉流畅,有利于药力抵达病所,被人体迅速吸收,发挥疗效。

★病位在腰以上者

宜饭后服药,饭后服药可减少药液渗入大肠,利于药力上浮而接近病灶。

★病位在腰以下者

宜饭前服药,饭前服药药物不被饮食阻滞,有利于药性迅速下沉吸收抵达病处。

★病位在骨髓者

宜夜晚(约21时~23时)服药,此时人体代谢活动,气血运行趋缓,药物在体内代谢也相对趋缓,药效相对延长,有利于肾脏和骨髓吸收。

6、根据药性、功效择时服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临床用药时,热性、温性药宜乘药液温热时服下;寒性、凉性药宜药液冷却后饮服,此服药之法,取其“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之理,即寒性病用温性、热性药而热服之,以加强药物的温性而提高疗效;热性病用寒性、凉性药而冷服;以达到更好的降温和泻火作用。

★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

午前为人体阳中之阳分,此时可以发汗,增强药效。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说:

“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

午前为阳气升发向上之际,投以升浮之药,有利于阳气的提升和祛除病邪;

★催吐药宜清晨服

此时服药借阳气上升外达之机,加强药物上达外透之力,使邪外出。

★利水渗湿药宜清晨服用

此时人体胃内已基本排空,投以利水药物便于体内吸收,加之人体此时阳气渐渐升发,有助于气化水湿,以增强药效;

★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午后、晚上或入睡时空腹服

根据寄生虫的活动特点,结合人体阴阳消长和自然界阴阳节律,此时用驱虫药可促使虫体与病邪随大便而出;

★滋养阴血药宜入夜空腹服

21时~23时人体肾脏最为空虚,补阴极宜,同时,空腹服药也有利于被人体迅速吸收;

★安神药宜临睡前服

安神药宜临睡前服,以保证患者较快入睡。

7、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欲解向愈时间,分别是该经是旺盛之时,此时投药能借经气旺盛之时驱邪外出。六经病欲解时的“上”应作“前”理解。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未前面的时辰为巳午。因未时阳气渐衰,巳不是太阳主时,再加上服药后还有吸收发挥作用的过程,未时服药已不最佳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是:

太阴病为巳午时,

阳明病为申酉时,

少阳病为寅卯时,

太阳病为亥子时,

少阴病为子丑时,

厥阴病为丑寅时。

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在确定用量时,应注意以下10种不同情况:

体质不同:

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宜酌情减量;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

病情不同:

轻病下药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重病下药过轻,则药力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

性别不同:

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女性有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故用药量宜小。

年龄不同:

一般情况下,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2—5岁,可用成人量的1/3;1岁以内的婴儿,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岁以上的老人药量应低于中青年的1/2---1/4。

药性不同:

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而增减;如病势已退,即停服,不愈则酌量增加。

配伍不同:

在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之分。一般来说,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前方重用大黄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单味药用于急救,如用大黄治疗中毒性菌痢,用独参汤救治血崩虚脱,用量均可加大。

药质不同:

如花、叶之类质地轻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质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矿石、贝壳之类,用量宜重。过于苦寒的药易伤脾胃,用量宜少;甘平之药用量可稍大。

剂型不同:

同样的药物,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重;复方应用比单味用量要少;鲜药用量比干药用量应多一倍以上。

地区不同:

如用麻黄发汗,南方气候较热,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而北方天气较冷,不易出汗,北方人体质又较结实,故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炮制不同:

中药的生品、炮制品及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变化,用量亦应有所区别。如鲜槟榔切片,槟榔碱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浸近一个月(每日换水)再切片,其槟榔碱含量降低,故用量宜稍大。

本文来源:民间中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END-

学中医,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