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智慧为利所御,必受其害
追名逐利是世人进取的动力所在,但是如果人生仅仅以此为目标,就会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左右,不但会生活得很累,甚反而被追逐名利所害。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能看见的好处,可能并不是好处;相反,有时候大家认为是有害的东西,可能就是好的东西。 所以隋代大儒云中子王通在他的著作《止学?利卷》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警句:“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大概意思是: 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许多人都认为有害的东西,可能就是利益。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云中子为什么有这样得感受呢?我们用两个例子说明。 清代的年羹尧文武兼修,康熙在位时,他颇受赏识。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和隆科多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在年冀尧管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羹尧的意见来任用,年業尧俨然成了总理事务大臣。 年奠尧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甚至不顾君臣体统,称年羹尧为自己的“恩人”,还要求后人世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 有了皇帝的厚爱,年羹尧在官场中更是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连发给总督、将军平行公文,都擅称“令谕”,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此外,年羹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提拔亲信甚至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 年羹尧虽然在一般人眼里是官运亨通、富可敌国让大部分人羡慕不已。可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年羹尧的种种不法行径已经让他和雍正的关系渐行渐远,逐渐视同水火。 他和雍正的矛盾终于在雍正三年()正月开始公开化。那些对年粪尧早就心怀不满的内外官员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群起而攻之。雍正顺水推舟,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下令捉拿年羹尧至京城会审。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了九十二款大罪。最终年羹尧被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疆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年羹尧原本可以凭借他的功绩和雍正对他的信任,成为一代名臣:他也可以功成身退,做一个退隐的世外之人,但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我们再看看品行高尚的张良,张良在汉朝建立过程中,随汉高祖刘邦四处征战,屡出奇某,立下了不世大功,是汉初三杰之一。连汉高祖刘邦都夸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的字)。”但是即便如此,张良还是谢绝了刘邦封他三万户、托病淡出政治,一心求仙不问世事。最终不但得以善终,还赢得了当权者的尊重。 张良的行为看似损失了很大的利益和地位,可是和汉初三杰的其他两位比起来却着实的幸运多了。另外两位一位被杀,一位虽然善终,一位也曾被猜忌入狱。 希望大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名利面前保持冷静清醒,不要急于与人家争权夺利,为物质利益斤斤计较,更不要采取不正当手段去强夺分外之利。 以上仅代表本人观点,有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11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2021年1月14日亳州安国成都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