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逛园子不能没有ldquo背后灵r
上周博物课堂跟大家聊的是“自家楼下的绿化”,好多用户吐槽说自家楼下整整齐齐地种了好多石楠...还有人说楼下基本没什么花草,完全被大爷大妈们开垦成了一块一块的小菜园。虽说这有点恶搞吧,但大部分植物都还是排列整齐、井然有序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讲究规则、对称的绿化习俗,是从古代有钱人家那儿遗传的吗?No,我们老祖宗的园林还真和你家大不相同。 人工vs.野趣 今天城市里常见的植物景观,几乎都是从西式园林中学来的,把植物修成各种造型,讲究整洁、规则、对称,让你一眼看出“匠心”。但在我们老祖宗的园林里,植物不是这样用的——中式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看起来自然随意,甚至没什么存在感。 西式园林 图片来自:全景网 中式古典园林 图片来自:全景网 园林既然是人造的,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迹当然在所难免。但中国古人用模拟天然环境的打造方式,让植物为花园增添野趣,消除人工感,使人置身其间,如入自然之境。 古典园林的水池边,近岸处通常会种上芦苇、香蒲等,才更像天然湖泊。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追求的至高境界。不过样式天然不天然,都只是肉眼看的结果,而东方园林可不止这么简单——除了用眼睛看,还需要靠联想。 赏园林,靠脑补 上了这么许多年语文课,你应该也感受到了:古人爱将万物赋予人的品格,所以花草树木也各有格调。一个有格调的园子里种什么花,很多时候“主要看气质”,这个气质经常藏在植物的名字和寓意中。 “玉兰”这名字一听就很清新淡雅,气质也华贵,是皇家园林的心头好。 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些好生养、造型美的植物在过去就不见得受欢迎了,就比如紫藤。紫藤是攀援的藤本植物,古人觉得它“攀龙附凤”,不是啥正经藤,唐代的时候还被白居易写诗骂过,可以说非常惨了。 紫藤:人类都是戏精吧? 相反,说起品格高尚的植物,就少不了著名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以及“四君子”梅、兰、竹、菊。这几个“君子”怎么搭配,常常和古诗有关。比如苏州网师园有个“竹外一枝轩”,旁边不仅种了竹,还有梅,正是暗合苏轼的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 梅:竹外那枝就是我,想不到吧! 图片来自:全景网 小小的古典园林,处处都是匠心,都有故事。你也许还想问: “让园林里鲜活的植物显得自然还算容易,建筑和石山怎么能变得自然? 紫藤以前被嫌弃,后来怎么变得常见了? 园林里的植物景观还有那些口彩? ”这周末来博物课堂看看,《博物》杂志林编辑来和你一起“脑补”,解读中国古典园林啦。 本期主讲人 林语尘,《博物》杂志编辑,《博物》官方微博偶尔出没的“背后灵”。喜欢花花草草,旅游爱逛园林,逛了不能白逛,于是策划了《博物》10月刊园林植物专题。 讲座标题:中国古典园林“脑补”指南 讲座时间:年10月22日19:30 讲座地点:博物课堂直播间 收听方式: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10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与数字有关的文化常识
- 下一篇文章: 竹子插花容易脱水那是你不会用竹子还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