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姜种植户来说,最怕的就是土传病害。如果地里有一棵姜得了姜瘟,一整块地可能都要遭殃。

不过,昌乐县营丘镇黎家庄的太公姜种植基地就不会为这个问题担忧烦恼,那里的生姜不打药,也不会得姜瘟。

原来,那里的生姜不是种在土里,而是种在了袋子里。

没错,就是这个黑色的,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袋子。别瞅它不起眼,这袋子发挥的作用那可是相当大的。

首先,就是解决了生姜土传病害的问题。袋子里装的是木粉和松塔粉做的营养基质。这样,生姜与土壤就完全隔离了,密闭环境生长,再也不用担心土传病害了。

其次,生姜种在袋子里,也避免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进一步保证了生姜的安全。

再次,种植袋大量减少了生姜种植管理过程中的劳动量。传统大田种生姜,下种和收获,都要深挖土壤,劳动量巨大。而现在,生姜栽在疏松的基质袋里,不光收的时候不再费劲,浇水施肥用滴灌,更有防虫网保驾护航,平时的生长管理用手机一键控制,一个人能管好几个大棚。

最后呢,生姜种植袋种出来的大姜,品质明显提高。种植袋种出的生姜,虽然个头比普通大田生姜要小,但外观颜色和姜肉的颜色都更加深,闻起来,姜的气味也更加浓烈。据检测,它的姜辣素和姜黄素的含量更是普通生姜的3-5倍。

据介绍,这些袋子高27厘米,宽37厘米,每个袋子可以种植两棵姜苗,一亩地能放置个。亩产量呢,大概在斤左右,比普通大田生姜低了不少。

这种生姜种植袋,可以连续使用3-5年,袋子加上基质,每个成本在10块钱。再加上大棚和硬件配套,一亩大棚的总投入在10万元左右。

虽然相比大田生姜,生姜种植袋种的大姜产量降低,但是也因为它品质更高,更加安全,价格却比大田生姜高出了不少。像昌乐这家大姜种植基地,它们的种植袋生姜,稳定的出货价在15~20元左右一斤,每亩大棚的收益大约在4~5万元。

《瓜类蔬菜化瓜的八大原因汇总》(植保知识)

化瓜即刚坐住的瓜纽和正在发育中的瓜条,生长停滞,由瓜尖至全瓜逐渐变黄、干瘪、最后干枯。化瓜是瓜类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产量和产值。

特别是棚室栽培,如果管理不当,化瓜率可高达30%~60%。化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是因为小瓜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供应而停止发育。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温度不适宜

白天气温过高(超高35℃)或过低(低于20℃)。

棚室内白天温度高于32℃,夜间温度低于18℃,就会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同化产物减少,呼吸消耗增加,养分累积少,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而化瓜。

瓜类蔬菜在生长期间遇低温冷害,尤其是地温过低,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降低,使瓜条营养供应不足而化瓜。

二、二氧化碳浓度低

瓜类蔬菜一般对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如果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就容易化瓜。

三、栽培密度过大,肥水供应不合理

栽培密度过大,连阴寡照,通风不良,造成郁闭,架形不合理,不利于光合作用,同化产物少,容易造成化瓜。

缺水缺肥或因施肥不当造成微量元素缺乏,也影响光合作用。

四、单性结实

日光温室育苗和生育前期昼夜温差大,形成雌花多、雄花少,此时昆虫尚未活动缺少授粉媒介,又不进行人工授粉,则主要为单性结实,单性结实弱的品种就容易化瓜。

五、茎叶生长过盛

由于氮多水足、夜温偏高、根瓜坐住之前浇水追肥、临时空秧、株上无瓜仍照常充足供应水肥等因素,

使茎粗节长,叶片薄大,长势过旺,而瓜条生长缓慢,雌花和幼瓜得不到同化产物而化掉。

六、花果生长过盛

植株上的雌花、幼瓜过多,有限的同化产物只能向大瓜或部分雌花和幼瓜分配,就会造成大部分雌花和幼瓜化掉。

植株生长和结瓜盛期,如果下面的瓜不及时采收,也容易造成上部的瓜化掉。

七、病虫危害严重

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都会直接危害叶片,造成叶片坏死,严重者造成全叶或整株叶片干枯,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化瓜。

蚜虫、茶黄螨、白粉虱等害虫通过吸取瓜类蔬菜叶片汁液和污染叶片,破坏光合作用,造成营养不良而化瓜。

八、药害

选择药剂不合理、喷药浓度过高或喷药过勤,使瓜类蔬菜遭受药害而老化干枯,叶片光合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另外,管理时机械损伤也可能对幼瓜造成损害。

《除草剂后不宜动土》(艾文礼农之道)

自从除草剂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有些错误做法如用除草剂后不宜动土,怕中耕破坏药膜,影响除草效果;或认为可以少耕,节约成本,结果是一场雨过后杂草丛生,不得不再用一遍除草剂。其实,无论施用苗前还是苗后除草剂,都要及时中耕,中耕有利于控制杂草,并且前期中耕有利于增加地温,促进幼苗生长,后期深培土有利于控制病害、抗旱防涝及防倒伏。

那么该如何正确的中耕呢?

棉花中耕作业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幼苗期2、苗期、3、蕾期。

1、幼苗期。在此阶段,因为棉苗小、抗性差,风吹雨淋就会死苗、烂芽,此时中耕有疏松土壤,流通空气,提高地温。棉花早春温度低,及时中耕松土,有利于根系下扎,促进棉苗健壮生长。

一般棉田中耕1次,特殊棉田(如盐碱地、板结地、夏潮地等)中耕2次,以快速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营造有利的发芽出苗环境。(中耕深度为12—15cm)

中耕时中耕器后要安装碎土轮,做到不起大土块,不留“隔墙”、不伤苗,不压苗,不拉沟,达到行间平整松碎。

2、苗期中耕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的有效养分,改善营养条件。同时还有调节水分,防旱、保墒,促进棉花生长。中耕松土以后,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棉花稳健生长。(中耕深度为15—18cm)

3、蕾期是棉花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中耕有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有时在滴水过量时,中耕松土又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促使棉花良好生长。同时中耕有防除杂草,棉花大行较宽,容易长草,在中耕过程中可以彻底清除大行杂草,切断外延侧根,有利于促进棉花生长。(中耕深度为8—10cm)。

随着棉花的生育进程由浅到深再到浅而变化。棉花花铃期中耕与蕾期相反,宜浅不宜深,否则会伤根,导致后期早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xgls/1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