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安前还想吃次面,带我来吃面的地方叫“岳师傅面来香”,号称剪刀面大王,是山西人在兰州开的面馆!剪刀面自然和剪刀有关。这面以前也吃过,最喜欢的是看做面,因为剪出的面条很是漂亮,呈鱼形,亦叫剪鱼子。要是看到清水煮面时,有一点雾气水珠飘散着,很有细雨鱼儿出的诗意呢!

“细雨鱼儿出”是老杜的诗句,他还有两句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诗表面意思是说看人做画如剪裁风景,而实际上则是思念唐太宗英武,像剪面一样一统山河。而这,正是剪刀面的来源。

当年李世民在并州(今太原)聚才谋义,武士彟(武则天之父)拜访,午饭时李世民留其书房用餐。正在裁衣的长孙氏来不及备饭,急和面团用剪刀细细剪下,煮后呈食。武士彟叹曰:纷乱当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当速剪。

后来李渊父子起兵大唐故地晋阳,以“剪面”之势攻取长安,这剪刀面遂成佳话。同时也使并州剪刀名扬天下,并成诗中常见之形象。宋时姜白石有“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元代杨维桢也有“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副玻璃烟”的美丽诗句。

自然,能剪出诗意的不只是剪刀面,能剪出诗意的剪刀也不只是并州剪刀。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剪刀,竟然能剪出那么多诗意。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这首《咏柳》真令人拍案叫绝。春风似剪,把柳枝柳叶的精致、细巧、可爱一下勾勒了出来。于是,一幅春天的美景图突显在眼前,别具情致。锦心绣口的纳兰也有佳句:“多事年年二月风,剪出鹅黄缕”,便是化贺诗为词。

即可剪柳,便可剪花,甚至可剪雪花。坡老有:“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这春风剪出的便是花;而陆畅的这首《惊雪》:“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人竟然能设想出“天人”剪取那清亮亮的水而成“花”,让人遐想雪花之美之巧之丽之清之前世今生。自此,雪花有个雅名——剪水花,这名称真是美的一塌糊涂。

柳可剪,花可剪,美丽的季节自然也可剪。“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也颇有诗意与情韵。

美物可剪,美人自当可剪。可剪乎?只是要剪出最美的风韵。少游词“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用“水剪”二字修饰明眸,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多了,也水灵多了。看来婉约派词人对人的描摹与刻画有其精绝与佳妙之处。他们不仅能写出人物的相貌,还能传达出神韵。由于白居易的“双眸剪秋水”、李贺的“一双瞳人剪秋水”都以秋水说美人之目,便就有了词语“剪水双瞳”,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古人云,“一片伤心画不成”,但在诗里却可剪出。“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夜已深,人已静,闺中女子却“剔尽寒灯梦不成”。李清照、朱淑真的词,真乃异曲同工啊!而北宋谢逸的“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剪是美,偏越美越愁,故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宋黄孝迈的“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都属宋玉“无愁亦自愁”一类。

春风如剪刀,那秋风呢?纳兰说“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老贺以春风可作剪,纳兰便把西风作剪,前人“剪”出春天之美好,这里则“剪”出秋之凛冽。

愁可剪,深情可“剪”否?又是坡老:“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苏东坡离开黄州前,嘱咐邻里不要剪断堂前柳,言外之意,不必折柳相送,不必惜别怀远。这痴痴的叮咛,体现的是对黄州山水人情的深情与留恋。

毕竟,剪刀也是刀,自然也可剪出豪气,如女子常以剪刀自卫一样。南宋抗金文人张孝祥有词:“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剪烛是为了映着灯光夜看细瞧“吴钩”。这一动作表明情怀旧有,带有辛弃疾“挑灯看剑”意味。满腔壮志最后落脚在“剪烛看吴钩”这一细节上。这个安徽人曾为岳飞鸣冤,如今更是思绪难平,内心尚存恢复中原之志。这类“剪烛图”有让人顿生杀敌建功、直捣黄龙的冲天豪气。有人评曰:“有志不成,千古同慨。挑灯看剑,令读者起舞”。

噫!一把剪刀能剪出这么多诗意来!我呢,吃了几碗剪刀面,起程返乡了!

甲午年3月24日写于兰州机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sltx/1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