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7所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点击题目下方迷恋古诗词,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关于北大校训,当前在不同场合,大致出现过三种提法:“科学,民主,爱国,进步”,这在校方主持的报刊或会议上,比较容易出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曾在校园中心位置的标语牌上多次出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是许多北大人在报刊上或言谈中经常提及的。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校训来头很大,出自《周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也概括了《周易》乾卦和坤卦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国古人最看重的两种品质。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拓新:开拓创新,应该没有明确出处。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南大前校长蒋树声曾经说过,“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者,真也。为人诚朴,就是讲诚心诚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强调高尚的人格,得势不霸道,不仗势欺人,失意不媚俗,不趋炎附势。 “雄伟”的意思主要是讲:一是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浩然之气,要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把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一定要有大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开拓进取、敢于争先的精神和气概。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山东大学的校训对仗工整。气有浩然,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无止境出自清朝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请教询问,多思考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他们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也是一句古语。《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现在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语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以此为己任的大气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气。育天下之英才,以育“天下”英才为乐,体现了中国农大开阔的远大理想。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 “知行”校训最早见于年北交大的毕业生纪念册。有学者研究提出,这与孙中山的知行观有必然联系。孙中山的知行观,深刻影响了当时交通大学的校长叶恭绰。他主张研究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谋幸福。 广西师范学院德才并育,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王阳明曾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件事,只是因为人们常常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要十分强调知和行的统一。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出自孙中山先生的手书,该墨宝至今仍保留在台湾(台北)中正纪念堂所保存。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黑龙江大学参天尽物、博学慎思 “博学慎思”出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慎思”意味广泛的学习、多方面的吸收知识,然后慎重细密地思考、理解、消化,这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 “参天尽物”,“参”是参与的意思,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尽”,全部发挥出。原意是说每个人能全部发挥出自己诚信的本性,人类就能显现出人性的全部美好,万物也能与人和谐相处。旨在说明人类发挥全部善良诚信的本性后便可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正德厚生,笃学敏行 "笃"的涵义就是敦厚、诚实、忠信的意思。因此,古人一般将"笃"字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如"笃志"、"笃信"、"笃行"等等。 孔子的《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明德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格物”指探究事物原理的意思。深入探索,学识自然会丰富起来。个人修养的基础巩固了,就可以身体力行,修己善,体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香港理工大学开物成务、励学利民 “开物成务”来自《易经》,它主要是希望我们开物整个宇宙的自然规矩,理解整个宇宙万物,打开自己的门来帮助我们完善事物,当我们掌握一些规律之后,做事情就会更有理想。 “励学利民”是出自汉王充的《论衡》这本书,“励学”就是不停的增加自己的学问、能力等等,“利民”是“励学”以后做什么?不单单是帮自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rybw/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华校长行大学之道成君子之风
- 下一篇文章: 经典赏析大学17诗云瞻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