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中文名

伯仲叔季

外文名

bózhòngshūjì

近义词

甲乙丙丁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意义

兄弟排行的次序

用法

联合式;作补语;指排列顺序

1

词目:

伯仲叔季

发音:

bózhòngshūjì

近义词:

甲乙丙丁

用法:

联合式;作补语;指排列顺序

释义:

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2含义

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哪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zv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请看《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但下文就说“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屈原《天问》也说“到击纣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并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时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瞒,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与字的字义要相应,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取字是冠礼时(正常是在二十岁)之事,其时兄弟排行当可排定了。

此外,纬书所记传说中还有“皇氏五龙”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个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现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为取名早,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小。我当年在浙江乐清调查方言,发音人是有学问的赵一老先生。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应该是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2、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汉班固《白虎通·姓名》:“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3、古代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唐李邕《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礼》《乐》《诗》《书》,伯仲叔季。”参见“伯仲”。

4、泛指各国诸侯。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杜预注:“伯仲叔季,总谓诸侯。”

6、指孙坚四个儿子。

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史记》汉·司马迁

卫康叔世家第七

索隐卫康叔○索隐康,畿内国名。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厓季,厓季最少。

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索隐集犹和也。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索隐成周,洛阳。其时周公相成王,营洛邑,犹居西周镐京。管、蔡欲搆难,先攻成周,於是周公东居洛邑,伐管、蔡。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索隐宋忠曰:“今定昌也。”

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於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为梓材,□正义若梓人为材,君子观为法则也。梓,匠人也。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

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集解左传曰:“分康叔以大路、大旂、少帛、綪茷、旃旌、大吕。”贾逵曰:“大路,全路也。少帛,杂帛也。綪茷,大赤也。通帛为旃,析羽为旌。大吕,锺名。”郑众曰:“綪茷,旆名也。”以章有德。

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索隐系本康伯名髡。宋忠曰:“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按:左传所称王孙牟父是也。牟髡声相近,故不同耳。谯周古史考无康伯,而云子牟伯立,盖以不宜父子俱谥康,故因其名云牟伯也。康伯卒,子考伯立。考伯卒,子嗣伯立。嗣伯卒,子榅◇集解史记音隐曰:“音捷。”伯立。○索隐系本作“挚伯”。榅伯卒,子靖伯立。靖伯卒,子贞伯立。○索隐系本作“箕伯”。贞伯卒,子顷侯立。

综上所述,康叔名字之由来是排行在伯仲叔季之叔辈,也就是“叔”辈始,《史记》汉·司马迁卫康叔世家第七,载“卫康叔○索隐康,畿内国名。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因封“畿内之康”故称“康叔”,后徙封于卫,称“卫康叔”。康叔,姬姓,名封,生卒不详。

贵州康氏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南京哪家医院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rybw/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