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漫话闻香识女人,动墨会君子
红极一时的电视剧《花千骨》中紫薰仙子乃五上仙之一,擅长合香,是六界中一等一的制香高手,她调的香让众生神往,时而黄粱一梦,时而越闻越痛。 二十四个节气里,有二十四种花,由盛及衰,采集此时的二十四种花,制成香精,加上沉水香、富冷香、熏陆香、青木香、甘松香各半两,研磨成粉,浸入酒中,瓷罐存之,以蜡密封,深埋于腊梅树下,待到冬至时分,方可取出。 历朝历代善用中药香 先秦 早在先秦时期,中药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可见于《诗经》《楚辞》等诸多典籍。当时所用虽仅兰蕙椒桂等品类有限的香草香木。 西汉 西汉时,中药香文化有了跃进性的发展。以汉武帝为代表的王公贵族盛行薰香,带动了薰香及薰炉的普及,对香文化贡献甚大。 东汉 东汉中后期,薰香已在部分文人中有所流行。此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乐府诗及贴近生活的散文,其中就有关于熏烧之香的佳作,如汉诗名篇《四坐且莫喧》即写博山炉;散文名篇秦嘉徐淑夫妇的往还书信,亦载有寄赠香药、薰香辟秽之事。 唐宋 唐代,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北宋之后更是风气大盛。 中药制香 由于天然香料基本都属于中药材,所以历史上香和药是不分的,统称为香药。 我国的传统香是以中药材和天然香料为原料,有各种各样的配方,不仅芬芳馥郁,还有清新安神开窍等很多的养生功能,人们把传统香的制作概括为:毒之于药,制之于法,行之以文,诚之于心。 中国传统制香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可以说,传统制香工艺是以“香气养神”为主要的出发点,严谨、自律。 传统香的制作,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只有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 历史上的经典中药香方 古代香方中多用具有香气的中草药配伍制作,根据每一款香不同的作用,挑选相应药性的中药材,所以很多的香料还有安神、定心、预防疾病的作用。 沉香、金颜香、背阴草、龙脑、朱砂、丁香、安息香、檀香木等香药。 此为宋徽宗赵佶钦定香方。据记载徽宗在朝事和书画之余,常到御香房亲制此香。并常以此香赏赐近臣,为宣和年间众朝臣邀赏之佳品。 元参、松仁、香附子、丁香、沉香、乳香等。 花蕊夫人为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之贵妃,现有宫词百首、香方数则存世。 《花蕊夫人衙香》是夫人所制供官衙等政务场所使用的香。夫人深谙香理,亦信奉佛教,故所配之香,既有佛家庄严气象,又不失宫廷香的华贵气息。 元参、甘松、柏子、大黄、沉檀、苏和香、鸡舌香等。 愈疾香是一款久远的历史名香,以养生祛疾为主要目的。古方注:“常烧此项弱疾可除。” 木香(半两、生切、蜜浸)、降香一两、白檀一两、白芷一两。 将药碾为细末,用大丁香二个槌碎,水一杯,煎汁;浮萍香一掬,择洗净,去须,研碎裂汁,同丁香和匀,伴诸香,使匀入臼,杵数百下为度,捻作饼子阴干。 闻香识女人 古人说闻香识女人动墨会君子,可见香味是女人身上的标志之一。现代女性身体上的香味多来自于香水、护肤品与洗发香波。其实这些只是增添了你身体上的香味,却忽视了养生作用。 其实中药中还有一些简单的香料可以达到养生的作用: 檀香 檀香的香味具有很强的渗透力,经久而浓郁,素来有香料之王的美誉。中医讲檀香可以入脾经、胃经、肺经,具有理气、和胃作用,可以治疗胃痛、胸闷、心痛、头晕不适、气短、呕吐等。 艾草 艾草的功效最早可以追溯至汉朝之前,早期,民间驱蚊、去异味、防病都会选择熏艾草或洗艾草浴。 中医认为艾草具有理气血、祛风湿、温经络等作用,故而艾草又会用于调理月经不调、关节痛、腰酸背痛、腹痛恶心等。 香白芷 香白芷既是香料也属于药食两用的药材,气味芳香,具有祛风湿、活血、美肤止痛等功效。作为熏香可以治理头痛、鼻塞、调理皮肤的疮口等。 佩兰 佩兰作为古代最常见的香料之一,不仅香气如兰,而且具有预防疾病与辟秽作用,故而又称之为佩兰。 其香味对人体有醒目、通窍的作用,所以也会采用佩兰作为枕头,改善头晕、胸闷、鼻塞、预防感冒、除湿等。 侧柏叶 侧柏叶用作沐浴所用的熏香,用其与白芷煮熟洗发或洗澡,具有凉血止血、生发与化痰止咳的作用。 注意:因个人体质不同,使用香料前请遵医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猜你喜欢: 简单几步,冬季养肾很有效! 最冷“三九天”来了,这些你做对了吗? 眼睛干干的?中医有妙招! 中医漫话 这些中医方剂有着另类的“怪”名字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rybw/1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世界杯预选赛足球交流圈
- 下一篇文章: 药圣堂每天学中药使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