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这一棕榈科植物的种子,拥有着多种功效与作用。它不仅能杀虫、破积,还能降气行滞、行水化湿。在中医里,槟榔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水肿、胸痛、大小便不利、痰气喘急、痢疾以及腹胀腹痛等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应慎用槟榔。

基本概述

名称:槟榔别名:槟榔子、宾门、槟楠、大白槟、洗瘴丹、仙瘴丹、螺果、仁频、仁榔性味:味苦、辛,性温归经:胃经、大肠经功效:能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并有助于治疗多种寄生虫病,如伏尸、寸白虫等,还能除湿气,通关节,利九窍,除烦,破腹内结块。主治:用于治疗脚气、水肿、胸痛、大小便不利、痰气喘急、痢疾、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对恶性疟疾也有疗效。用法用量:通常内服,煎汤时用量为6-5克。若用于单杀虫,可用60-20克。此外,还可以入丸或散剂使用。生用时药力较强,炒用则药力缓和。新鲜槟榔的效果优于陈久者。来源:槟榔作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槟榔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脚气水肿、疼痛和久喘等症状这些症状类似于维生素B缺乏症。它常与苏叶、茯苓、木瓜、吴萸等药材配伍使用,方剂如《鸡鸣散》和《槟榔汤》所示。

槟榔切片或打碎后,加水浸渍再煎煮,可用于治疗鞭虫病具体方法是取00克槟榔加水毫升浸渍2小时以上,然后煎至00-毫升,分次服用。为防呕吐,宜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服药前一日需先服用硫酸镁20-30克,若3小时内无腹泻反应,可再服一次。

槟榔与乌梅、使君子、两面针等药材配伍,可治疗胆道蛔虫此外,槟榔煎液还可用于滴眼治疗青光眼引起的眼压升高、头痛和目珠疼痛等症状。古代方剂中也记载了槟榔用于治疗臌胀、金疮、丹毒和阴虱等病症。

对于蛲虫病的治疗,成人可服用90-20克槟榔,5-7岁儿童则服用25-30克同样方法水煎后清晨空腹一次服下,3日后再次服用。

槟榔木香汤

组成:将槟榔、沉香、木香、乌药、大黄和枳壳等量配伍。

制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细细磨取,得到75毫升的药汁,然后充分混合。

用法:将药汁温热后服用。

功效:此汤剂能行气导滞,适用于气滞腹胀和大便秘涩等症状。

用药禁忌:由于槟榔具有缓泻作用并可能耗损气血,因此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应避免使用;孕妇也需谨慎使用。过量服用槟榔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头昏和心慌等副作用,冷服可以减少呕吐反应。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消化性溃疡并发呕血。若过量服用槟榔碱,还可能引起流涎、呕吐、昏睡和惊厥等症状。此时,若为内服引起,可考虑使用高锰酸钾洗胃,并注射阿托品进行解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rybw/1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