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山落水自蜿蜒苏州园林中廊的形态和作用
白癜风症状 http://www.yushiels.com/m/ 廊,指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廊是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出现的,廊也在作为整体的园林景观空间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以自身变化丰富的形态发挥着多样而重要的作用:分隔从而创造空间,也引导人们游历这些空间,在运动中展现风景,也作为配角衬托出空间旋律中华彩的乐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私家园林中,廊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它或高或低,或直或曲,穿行在山石花木厅堂之间。明代计成所著的《园治》中称它是“蹑山腰,落水间,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精辟地概括了园林中廊的风采。 本文将以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为例,解析这三座典型的苏州园林中廊的形态,分析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应的处理手法。 1 廊的形态 1.1 廊的平面形态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看,廊是园林中的线性元素,其平面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直廊,廊成一直线向前延伸,这是廊的最原初的平面形态,也是其最基本的形态单元,作为二维的线性元素,直线无疑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形式。然而稍一留意便会发现,苏州园林中少见单一而冗长的直廊(一般仅见于园林中某些非重点部位的沿墙游廊),大量存在的是由直廊转折接合而成的折廊。 廊转折的角度,90°直角转弯的,《园治》中称之为“曲尺曲”,这种规则、严整的形态,多见于廊和建筑物、墙共同围合成小院落时在网师园这种住宅部分占较多比重、山池面积较小的园林中尤为多见。而在自由蜿蜒的游廊中,这种规整的“曲尺曲”则不多见,大量存在的是不规则的折弯角度,从近乎0°的微折(如拙政园中部波形水廊,图1)到近乎°的回头折有(即《园治》中所谓“之字曲”者,如留园中自“远翠阁”通向北部“又一村”的廊)。这类折廊因地势、循风景,自由曲折,潇洒奔放,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特色与魅力。这在旷远疏朗的拙政园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人们也常常有所谓曲廊的称谓,如拙政园中的“柳荫路曲”。但其实所谓“曲廊”并非真正是曲线型的,只是由许多段直廊微折连缀而成。在这三个园林中,未有纯粹圆滑的曲廊的例子。究其原因,想是因为木构架不同于混凝土结构,不易做出圆滑的曲线,而“化曲为折”已能有较好的效果。 图1 上文所分析的廊基本上都是不依附于建筑物而独立存在的,亦可称之为游廊。园林中的廊其实还有另一大类,亦即厅、堂、轩等建筑物檐下的檐廊。其形态根据平面作封闭的“口”字形的,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亦有做三面、两面乃至只有一面的,实例分别如网师园中的“小山丛桂轩”,网师园中的“殿春”,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 1.2 廊与地形的结合 廊作为一种走道,自然要与园林中各种地形相结合。这种结合视不同情况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平地建廊。这一类廊数量极多,有时亦根据地形微差,设一到两级踏步。 另一类是爬山廊,廊建在有一定高差的地形上,随地势起伏跌宕。而其具体手法又有变化:有做连续踏步,宛如蹬道的;有做平台跌落的;有做成斜坡道缓缓而上的,而这三种手法亦往往交替混合使用。如留园西部的爬山廊,由若干缓坡道以一两级踏步连缀而成(图2)。 图2 廊与园中水体结合,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水廊,依水而筑,凌水而行,仿佛漂浮在水上,如拙政园西部景区中的水廊。另一种为桥廊,跨水而过,联结两岸,著名的实例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 1.3 廊的侧界面 从侧界面来看,大部分廊均为两侧开敞的空廊,仅有两侧70—80cm高的矮墙或空栏,除了起空间界定作用外,还可供行人小憩。此类廊实例极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一侧封闭一侧开敞的廊,往往沿园墙或建筑外墙而建,墙上往往开有漏窗,以使空间渗透流通。实例如网师园“殿春”院落沿东侧墙的游廊(图3).第三种是两侧均封闭的。这种形式在园林中不多见,往往亦会在侧墙上开有漏窗。实例如留园“远翠阁”通向北部“又一村”的廊道。 图3 1.4 廊的尺度 苏州园林中的廊,高度往往不大,一般天花净高不大于3m,常在2.5m左右,使人感到甚为亲切,也使游客的注意力不至于在高向上分散。廊的宽度变化大一些,一般在1.2m到2m之间。在此三园中,较宽的廊道如“五峰仙馆”西侧通向“清风池馆”的走廊,宽约2.5m。较为特殊的是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可视为由一段廊扩大而成,宽达2.7m。 廊的长度通常达到数十米,即使有转折,在可视范围内不被遮挡的长度也至少有数米,大大超过其宽度。这种窄而长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人处在廊中,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向前。廊的两侧若开敞,常设墙或空栏,其高度往往在70—80cm。这个高度在视觉上正好能有效地使 人产生空间界定感,而且也恰好能使游人舒适地坐下小憩。 1.5 廊的端点处理 廊的起始和结束端往往是厅堂等建筑物,常用的手法是从建筑物檐下回廊中自然延伸出来,亦有与厅堂交接于两侧山墙上。廊也常常终始于墙。常见的廊与墙相交的处理手法是用一个半亭来衔接,如拙政园中的“别有洞天”,以及网师园“梯云室”院落中南侧的敞廊处理。与墙直接相交时,一般避免生硬地切断,或根据需要而在墙上开有形式多样的门洞,或在廊的尽头安排对景。如网师园“樵风径”游廊尽端,正对着的白粉墙上开了一个漏窗,透过漏窗可看到绿竹婆娑,封而不堵,使空间得到了延续,是非常精妙的处理手法。 (注:本文转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回复前面对应的数字,自动看热门内容。 1.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净化、诗化的环境与艺术养生 1.中式古典园林建筑意境之作天然而成 1.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一) 1.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水分析(二) 1.中国古典建筑的“八大”元素 1.中国园林设计之美 1.苏州园林花木的文化配置 1.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及其组成构思 1.神仙思想影响传统园林建筑 1.古画与古中国造园同根同源 1.境心相遇——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居住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1.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1.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的文化内涵 1.从《兰亭集序》书文之赏解读魏晋园林文化 1.中国古窗,穿越千年的美 1.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1.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因 1.浅谈中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差异 1.园林植物与风水 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形式特征的比较 1.做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这些植物怎可不知? 1.植物设计中的风水问题 1.细品中式园林的诗意画境 1.论苏州园林文化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洞门 1.中国古建筑名词的由来一亭子 1.中国人的庭院:天地自然,如在眼前。 1.图解中式古建屋顶形式 1.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 1.太湖石——中国风骨 1.醉美中国亭 1.园林植物景观的文化性(一) 1.园林植物景观的文化性(二) 1.禅对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影响 1.中国·月亮门 1.道教园林 1.佛禅本土化的直接产物一一寺庙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一) 1.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二) 1.寺庙园林的禅意创造 1.意境 1.竹韵·东方美学 1.中国庭院:一见倾心再见倾情 1.园林中的石文化 1.古今中式园林意境的点睛之笔--匾额、楹联 1.中式园林之水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意蕴 1.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1.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大观园的匾额与水 1.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大观园的匾额与山 1.那时的园林(一) 1.那时的园林(二) 1.《辋川别业》之植物 1.文人园林之《辋川别业》 1.《辋川别业》之建筑 2.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一) 2.探索吴中风景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构园法则(二) 2.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艺术手法 2.仿古建筑设计标准 2.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小区景观中的应用 2.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2.细致的中国古建筑解构 2.古典中式园林里的游廊设计工艺 2.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营造原则 2.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 2.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1) 2.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2) 2.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 2.园林设计中水景的营造方法 2.园林中地形的营造 2.苏州园林花木的科学配植 2.耐盐碱植物详解 2.美学视角下的竹景观营造 2.浅谈海绵式生态城市与铺装 2.植物愈疗园 2.留白手法与苏州园林情境的营造 2.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 2.秋色叶树种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2.园林空间说 2.园林色彩的分类与感觉 2.空间营造|悠然林下 2.论园林植物造景的“七性” 2.园林中的声景——水、风、雨 2.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2.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二) 2.天光云影——中国古典园林光影空间分析 2.浅析中国传统园林铺地艺术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秩序 2.蹑山落水自蜿蜒——苏州园林中廊的形态和作用(一) 3.中国古典园林的养生方法与思想 3.园林植物的养生保健作用 3.生态保健园林(一)(二) 3.鲜花与养生——盘点十大鲜花养生功效 3.论养生文化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3.阴阳五行学说与园林植物种植 3.论养生园林的文化构筑 3.文化园林与养生园林 3.药用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3.园林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论养生园林的文化构筑 3.浅谈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药用价值 3.帝都医景——地坛中医文化养生园 3.那些美不胜收的花药 3.园艺疗法与园林养生——“治愈系”花园设计 3.药用植物的园林应用 3.规划设计如何实现园林养生 3.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 3.药用植物专类园林的设计思考 3.运用“五行”学说建设保健型园林景观--医院为例 3.人与造园要素 3.园林与养生——“阴阳” 3.园林与养生——“气” 3.养生理念之《闲情偶寄》 3.养生理念之《闲情偶寄》(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5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绿萝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下一篇文章: 快收下这份百花图谱,让你啥花都能叫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