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论德和》通过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经典论述,引证经典案例、神华故事、神延故事,印证了四正、四爱、四德、四和的价值和意义,找寻到了“德和文化”之根,最终告诉人们——“德和文化”由来已久,“德和文化”蕴意深远。

第二章

业之始终: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古人最崇尚“君子”。所谓君子无外乎德才兼备、品行高尚之人。而世人皆愿与君子相交,不求其他,只因与君子相交,方能求“和”。

然则君子之“和”,由心而发,有感而生,并非源于外表。所以《论语·子路》中,会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

出处

《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

孔子说,君子求取与人和谐,却不愿与人同流合污;而小人只求外表与人完全相同,从不求取心灵和谐。

解析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和而不同”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的含义是,君子能够和身边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但对待事情,君子有自己的思想主张,绝不会人云亦云,盲目去附和他人所言。而小人则与之相反。

精神层面的高度一致,才是真正的“和”。

圣贤故事

卿等皆君子

《宋史》云:“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大致意思为,司马光,字君实,为陕州夏县人士。父亲司马池,是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已经如成年人一般,听到有人讲《左氏春秋》,便喜爱上了该著作,回家为家人讲解,能够叙述出大概要旨。自此以后,司马光手不释卷,到了不知道饥渴冷热的地步。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中进士甲科。时年二十岁,生性不喜奢华,闻喜宴上独他未戴红花,同伴们皆说,君主的赏赐不可以违背。司马光这才戴上了花。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年少时便十分聪慧,且生性随和,不喜奢靡之气,是历朝历代不可多得的好官。

与司马光同一时期的人中,有一位与他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人。相似是因为他们都曾做过当朝宰相,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是保守派,另一个是改革派,这个人便是王安石。

司马光成为宰相后,一直遵循旧法,秉承祖制,认为治国应当“无为而治”;而王安石少年得志,官运亨通,醉心于改革事业,主张“一条鞭”法,想尽办法为大宋带来更多税收,用以充盈国库。

毫不夸张地说,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政治主张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且彼此不喜对方的执政方针。在争夺主政权利的过程中,两人使尽浑身解数。最终,王安石获得了斗争的胜利,司马光从宰相之位走了下来。

王安石一时大权在握,皇帝便想了解他对政敌司马光有何看法。出乎意外的是,一向与司马光因政治主张不同而不和的王安石,并没有肆意贬低司马光,而是对其大加赞赏,称其为“国之栋梁”。因此,当皇帝不再信任司马光,使司马光大权旁落时,却没有使司马光的处境过于悲惨,尚且能够从容地远离官场是非之地,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所谓风水轮流转。眼里一向揉不得沙子的王安石,大权在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推行改革。这一举措影响了许多当朝权贵的利益,也引起了地方官员的不满,满朝上下无不怨怼,多次弹劾。原本十分信任王安石的皇帝,也因日日听到贬王安石的坏话而起了疑心,最终将王安石免职,请司马光出山再次为相。

眼看着王安石从高位跌下的各地官员,此时再也无需顾忌王安石的势力,纷纷开始落井下石。一时间,皇帝案头告王安石“黑状”的奏折叠了几层。

皇帝受奸臣挑拨,要给王安石定罪,于是询问司马光的意见。被王安石赶下宰相之位的司马光,同样没有借机置王安石于死地,而是言辞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一向嫉恶如仇、心胸坦荡,有君子之风。陛下请不要听信奸人所言,冤枉了忠心耿耿的王安石。

听完司马光所言,皇帝说道:卿等皆君子也!

司马光和王安石虽然表面看起来政治主张不“同”,但是两人都是一心为国家、为人民,是有“德”之人。所以两人能够在成为政敌之后,仍然和谐处之,是真正“和而不同”的君子。

德和

是一种生活态度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圣贤论德和》: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连载二)

《圣贤论德和》: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连载三)

《圣贤论德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连载四)

《圣贤论德和》: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连载五)

赞赏

长按







































专科治疗白癜风方法
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