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玖秋文化

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

儒家認爲要達到中庸和諧,不可忽視禮的作用。荀子說“發乎情,止乎禮義”,意指人天生的性、情、欲,可以通過引導、修飾、加工,使之成爲善。孔子強調“禮之用,和爲貴。”把禮作爲古代調整人際關系的行爲規範。

《禮記》雲:“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要求以謙讓的精神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禮的精神律己待人,社會就會非常和諧。由于儒家的重視和提倡,中國人特別看重禮,自覺地以禮規範行爲,力求以禮達到和諧的境界。

儒家將茶葉視爲具有靈性的植物,稱茶爲靈草、瑞草魁、靈芽等。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雲:“性潔不可汙,爲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儒家茶人在飲茶時,將具有靈性的茶葉與人的道德修養聯系起來,認爲品茶活動能促進人格修養的完善,因此沏茶品茗的整個過程,就是陶冶心志、修煉品性和完善人格的過程。

茶葉的中和特性也爲儒家文人所注意,並將之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系起來。陸羽《茶經》開宗明義地指出,茶“宜精行儉德之人”,以茶示儉、示廉,倡導茶人的理想人格。

劉貞亮提出“以茶可雅志”,通過飲茶達到修身養性之目的,表現出人的精神氣度和文化修養,以及清高廉潔與節儉樸素的思想品格。

茶道寄寓著儒家企求廉儉、高雅、淡潔的君子人格。正如北宋晁補之《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古塔寺烹茶》詩曰:“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贊美蘇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氣節,如同珍貴名茶,即使身處惡劣的環境之中,也不會改變節操。

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國茶道的思想基礎。吳覺農說:“君子愛茶,因爲茶性無邪”;林語堂也說:“茶是象征著塵世的純潔。”茶是文明的飲料,是“飲中君子”,具有“君子性”,其形貌風範爲人景仰。

蘇轼《和錢安道寄惠建茶》稱贊建茶,“建溪所産雖不同一一天與君子性。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蘇轼又在《葉嘉傳》中贊美茶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

司馬光把茶與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如君子小人之不同。”

周履靖的《茶德頌》盛贊茶有馨香之德,可令人“壹吸懷暢,再吸思陶。心煩頃舒,神昏頓醒。喉能清爽而發高聲,秘傳煎烹瀹啜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追魯望之幽情”。文人將茶品與人品相聯,說茶德似人德,將茶的高潔比作人的高潔。

END

联系人:刁女士

订制茶叶

请扫描







































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治白癜风好
白癜风软膏能不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