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就别看了,这本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
▲ 每天上午10:10打开电视 锁定山东卫视《大医本草堂》 您的健康管家正在为您守候 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因为商家的大肆渲染, 以及各种营销活动的开展, 在大部分人眼中, 七夕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 然而 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 即使是春节,家中一般也都是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女子们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 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七夕节=乞巧节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 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 在现代 不同地区七夕节 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西南 染指甲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年轻姑娘们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胶东 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穿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饼,用来祭祀织女。 闽南 当地人把织女称为“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习俗是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 你的家乡怎么过七夕呢? 赶快作为家乡的文化使者, 留言参与讨论吧! 七夕养生 古时,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 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知道玉的这些功能,你的玉算是白戴了
- 下一篇文章: 雄黄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