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价值观学习特性及学习者论中学生社
作者朱小蔓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巧利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当前中国人凝聚思想方向、提升精神素质、建设良序社会的迫切现实需要,从长远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的祖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工程。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而且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最近几年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予以探索和实施。两千多年前的《学记》早已总结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认为脱离了学习者的教育是低效、无效甚至于有反作用的。教育现代化先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创造“教学做合一”理论,主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学的法子就是教的法子。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的也需要回到原点问题上来考察,即人是如何学习价值观的。中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是自我认识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所意识到的对象,以及在与这些对象交互作用过程中进行价值确认的最为敏感的生命阶段。文章基于我们对价值观学习之特性的认识以及中学生青春成长的需求和特点,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价值观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的特性 世纪之交,为了应对因社会深刻变迁、文化与价值观多元、青少年道德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和学术界同仁曾及时提出“道德学习”的概念,研究内容更多的是从教育者的立场转向考察学习者是如何学习道德,探查道德学习、价值观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的那些虽有感知、意识和朦胧经验,但并不清晰的特征与机制。同时,现代脑科学、神经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也已经在主体学习的“黑箱”中不断投进些许的“光”,不断揭示人的学习,包括价值观学习的一些新知识。当前,在应试教育仍然屡抑不减的大情势下,智力学习中的价值观学习往往被遮蔽,德育和美育中的形式化、技能化、浅表化仍相当普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严肃的百年大计,我们必须再次回到“人们是怎样学习道德,怎样学习价值观”的命题上,思考价值观教育如何进一步改善。价值观学习作为有别于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的三大学习样态之一,具有自己的一些明显特性。结合当前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参考相关理论研究,着重表述以下三点。 (一)基础性 价值观学习有其共同和稳定的基础性内容。“价值不是永恒的。它的具体形式,即使是基础价值的具体形式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价值问题。”但是人类千百年来已经从自己的文化习俗、宗教和哲学中积淀并稳定地认可一些最利于人过集体(集群)生活的价值,如生存、健康、友谊、互助、同情、公正、生活的意义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已植根于人性本身,是人的生命需要和切切实实被追求的基础性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上述基础价值观并不相悖,而是连续一体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零开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民主、公正,还是和谐、自由,在中学生的生活中都有丰富具体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要从基础价值观开始,帮助和支持人们形成牢固稳定的价值基础,从而有条件认同更高和更加复杂的价值观以及价值体系。 (二)情感性 价值观学习尤重情绪感受、情感体验及其积累。价值观学习是个体对所习得经验的再体认,是个体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一种价值体验,价值观念蕴含着情意。如孟昭兰教授指出的,情绪体验的意义和特有色调,不是从认知加工系统获得的,而是从有机体同环境相适应过程中的生存和需要的满足与否的感受状态发展而来的。个体对事物所产生的爱、恨、欢乐、恐惧等情绪情感是对该事物价值认知和判断的最直接的依据。所以,一个人的价值倾向往往首先通过情绪情感表征出来,这是价值观学习尤重情绪情感的重要理由。而且,使价值认同变成较为牢固的信念,需要认同、肯定的情感反复出现、反复体验,不断积累,这一过程中认知活动对情感既有与其相一致的解释,又需要对负性情绪或相悖情感作澄清或反思,经验证明,“价值信念是认识与情感的结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明确强调价值观学习中情感体验的特殊作用,反对道德价值观教育中脱离学习主体感受的“知识化”弊端。中国中小学教师熟悉和敬仰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晚年深刻地认识到,“千百年间形成的那些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别人、有同情心、不计私利、慷慨助人等,成为儿童的精神财富。这是教育工作中最细致的一个方面,它和情感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情感是一个人道德价值观最深刻的保障。最近几年,在国外的研究中也十分强调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并具体化地总结出情感联结的原则和方法。 (三)弥散性 价值观学习具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弥散性(整合性)。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价值观念,只不过内容不同而已。“总会有一种价值观念为人所把握,总会有价值观念为他解释生活的意义。”人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人们与环境保持平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价值观说到底就是人对于生活中各种关系意义的认识。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价值生活场,只要有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便会有价值观,只是存在着有意识与无意识,以及价值观具体样态的区别。从来就不可能将价值观学习从生活和具体学科知识、技能学习中抽离出来。由于价值观学习在本性上具有弥散性,价值观学习也总是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并存,它们在不同时空,但同样对价值观发挥全息性的渗透影响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学习总是具有包括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学习和技能学习在内的整合学习形态。价值观镶嵌在知识里,各科教学及其教学过程充满丰富的价值观教育内涵。校园文化,尤其是班级文化中散发着各种价值观因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挖掘资源、汇聚力量、抓住契机、整合性学习上寻求突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