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作为历经宋真宗、宋仁宗的两朝元老,他的致仕之路并不是一路平坦的。

他最高干到了宰相之位,在两年多时间里先后任职使相、宰相,但是仅在宰相任上一年时间就被罢免,更是在蔡襄等人上书弹劾后被外放十年之久。

那么,晏殊的这次罢相被贬究竟是因为什么呢?下面就加以详谈。

一、始于“狸猫换太子”

要说清“晏殊罢相”这件事,得从“狸猫换太子”一事说起。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讲的是宋真宗时期,刘妃设计以剥了皮的狸猫调换了李宸妃所生的孩子,真宗看到狸猫后惊恐愤怒下把李宸妃打入冷宫。真宗之子仁宗即位后,包拯在办案途中受理了李宸妃的冤案并助其平冤,最后迎其还朝与仁宗相见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颇有些出入,刘妃、李宸妃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不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倒是假的。

真实的历史是,刘妃当皇后后无子嗣,便把身边李侍女与真宗的儿子接去抚养,这便是后来的仁宗,13岁的仁宗即位后,刘太后也并不是阴狠毒辣的妇人,而是尽心辅政仁宗11年,并在临终前还政于仁宗。

对仁宗的生母李氏,刘太后并没有像故事中所说那样陷害她,反而生前死后都厚待于她,将她由侍女晋升为宸妃,死后还按皇后的规格加以厚葬;对仁宗本人也是视如己出,如亲子般教育他。

仁宗在亲政前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对待刘太后也如亲母般孝顺。刘太后驾崩后,仁宗亲政,李宸妃是自己生母的事也马上知晓了(电视剧《清平乐》中描述的是在刘太后生前,仁宗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一点与历史不符),而且为了验证刘太后有没有虐待自己的生母,他还干了件特别后悔的事,就是对自己生母的灵柩进行开棺验尸,等看到水银中的生母面容栩栩如生的时候,自己才明白,刘太后并没有加害生母。

说了这么多,那这些和晏殊被贬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李宸妃去世后,晏殊被安排撰写神道碑,这神道碑就是立于死者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大多是记录死者的生平年月及所作贡献。

因为撰写神道碑时,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所以晏殊当时在碑文里只说李宸妃生了一个女儿,连生宋仁宗的只字片语都没有。

于是,当仁宗拿出晏殊昔日撰写的神道碑给身边重臣看的时候,就说晏殊侍候在真宗左右,一定知道事情的他却不说实话,这是欺君之罪。

旁人解释道,那时刘太后尚且垂帘听政,如果照实写,朝廷势必大乱。

确实,在当时刘太后掌权的政治环境下,晏殊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就算不是他写,别人写也是这个结果。

好在仁宗是个明白人,听到这个解释后觉得很有道理,但还是把晏殊贬谪到了金陵。

虽然后来晏殊又重新受到宋仁宗的重用,甚至担任了宰相一职,但“狸猫换太子”的余波依旧未平。

二、终于“朋党之争”

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脱宋而自立“西夏”一国,在宋夏战争一触即发的前夕,晏殊提出了三条建设性战略意见,一是罢黜内臣监兵,让将领在作战时可以根据所处实际形势合理制定作战策略;二是招募弓箭手,让士兵们接受专业训练;三是各方面开支集中向战事倾斜。

殊在三司,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殊奏悉罢还度支,事多施行。——《续资治通鉴长编》

针对仁宗当政时期的宋夏关系与本国军事实际状况,晏殊能及时、合理地提出这样的意见,自然大受仁宗的采纳和赏识。

可以看到,晏殊除了与仁宗早期的师生情谊,又加之其深谙为官之道,及出众的政治才能,所以他能够在被贬谪后很快复职,乃至升迁。

庆历新政时期,已经升至宰相的晏殊周围已经交织成一张政治大网,或者说形成了一个颇有势力的政治圈,比如枢密副使富弼是他的女婿,参知政事范仲淹是他一手提拔的,台谏(御史台、监司、谏官的连称)欧阳修是他的门生。

庆历初年,仁宗亲政后富国强兵的心思,而接替思想保守的吕夷简上位的晏殊自然也看出来了,所以对范仲淹、欧阳修等年轻有为官员的提拔也是必然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他遵从皇帝的想法与改革派一同站在了新政这一方。

一时之间,范仲淹、韩琦、富弼这些贤臣都受到了重用,台阁也因其诸多贤才,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这被史学家所赞的“庆历新政”,便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随着改革的进行,不堪利益受到损害的保守派发起了巨大的反击,仁宗对改革的态度也由先前的支持转为了质疑。

晏殊在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他依旧追随朝廷的声音做了站队,对昔日一手提拔的那几个改革派进行了打压,站到了改革派的对立面,比如他坚持要将欧阳修外放。

看事情不能看表面,我们要透过表面看清深层次的东西。

晏殊真的要真心打压欧阳修吗?不是,晏殊是为了让欧阳修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风口避风头,是在保护欧阳修等人,接下来会加以解释。

可惜,晏殊的表面动作让自己划到了改革派的对立面,由自己提拔的孙甫、蔡襄等人也因此次欧阳修外放事件对晏殊进行了弹劾。

这就是晏殊罢相的原因吗?

不,还有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为仁宗所忌讳的“朋党”。

范仲淹和欧阳修都默认过自己是“君子之党”,这起码也没拿到明面上来说,但欧阳修的《朋党论》则直接把这一层“遮羞布”掀开,把众人讳莫如深的政治关系摆到了台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未尝不各为一党,不可禁也,在圣上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范文正公年谱》

欧阳修做人光明磊落,写此篇奏章的目的是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明对方对自己关于朋党的诬言,因为之前保守派写过一篇《论范仲淹等结党》的文章去参范仲淹、欧阳修、杜衍等人;此篇文章写得有理有据,也颇有气势,“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经据典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

说得都对,但犯了忌讳。

要知道,仁宗在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欧阳修你怎能顶风作案,你拿领导不当皇帝吗?

和皇帝对着干,皇帝当然会反感,如此改革的困难也愈来愈大,但欧阳修还是如之前那样言语激进,搞得晏殊也烦了。

殊初入相,摧欧阳惰等为谏官,继而苦其论事烦数,或面折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我欣赏你,可以提拔你,但你这样激进的处事风格会挡大家的官途的。

要知道,当初曹利用、丁谓等人互相党争之时,晏殊也是谨慎小心不敢触碰的,更何况这次呢?

说到这里,咱们再回到晏殊坚持外放欧阳修那件事。

因此,如果现在晏殊为欧阳修说话的话,从另一方面讲,两人是朋党的言论就会坐实,所以他执意外放欧阳修,不仅把欧阳修拉下风口浪尖,还可以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害。

但不明就里的蔡襄等人对晏殊进行了弹劾,理由就是晏殊当初为李宸妃写墓志时,漏写了李宸妃是仁宗生母一事。

仁宗当然也记着这个疙瘩呢,他对身边的宦官、宫女都仁慈的不行,更不用说自己的亲生母亲了,于是晏殊的罢相也是在所难免了。

三、结语

关于晏殊罢相,如果说孙甫、蔡襄等人对晏殊的弹劾是直接原因,那么“狸猫换太子”一事的牵连便是间接原因,“朋党之争”便是根本原因。

虽然晏殊少年得名,才华横溢,身居要职也懂得明哲保身,遇到政治形势变化也知晓顺势而为,但自己才能如何之大、头脑反应如何之快,都抵不过皇帝对自己政治统治秩序稳定的维持。

还好他遇见的是仁宗,否则就不是罢相这么简单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1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