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SUMMER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节气总是相约有期,如约而至

这不,芒种过后

伴随着

接天莲叶的无穷碧绿

映日荷花的别样鲜红

在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奏声中

我们迎来了夏至

这是阳气最旺的时候

白昼最长的一天

这是盛夏酷暑的起点

夏练三伏的时机

还是

二十四节气中

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

是阴阳升降

阳极阴生的转折点

那么,这一切

在物候和民俗上有怎样的表现呢?

NO.1

夏至·三候

“夏至才交阴始生,鹿乃角解养新茸,阴阴蜩始鸣长日,细细田间半夏生。”古人将夏至三候分为“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夏至阳气最是旺盛,但物极必反,也是阴气萌动的时候。鹿是山兽,属阳,夏至阴气生,鹿感阴气退角,于是便有了“鹿角解”。

鹿在古人心中是祥瑞之兽,它可以象征长寿。晋代葛洪《抱朴子》称:“鹿寿千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也是权力的象征,《诗经·小雅·鹿鸣》是周天子宴会群臣时的乐歌。源自《史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成语“逐鹿中原”则更加直白地体现了这一点。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寓意,还有萌萌哒的“小鹿乱撞”,是怦然心动的感觉。表示夫妻情深的“伉俪”一词也与鹿有关,北宋《通鉴外纪》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就是成双的鹿皮。

二候·蝉始鸣

“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夏至二侯时节,雄蝉感阴气之生纷纷鼓翼而鸣,“知了——知了”的叫着,好像是在告诉大家盛夏来了。有意思的是,秋天的蝉鸣声,有人听着就是“都了——都了”,好像是要告诉大家万物凋零,草木了了。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单调的“知了”声也总能引发文人墨客无限遐想。古往今来,有关蝉的诗词歌赋很多,一声新蝉又会引起人们怎样的思绪?司空曙在《新蝉》中写道“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杜牧在诗作《闻蝉》中感叹“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白居易江头初闻蝉鸣,虽只是“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却令他“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三候·半夏生

Summer

半夏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药。“半夏生”,人们说就是夏天过去一半的时候,这种植物感受到阴气,开始生长。

这个说法可能只对了一半。据现在的观察,半夏从春季就开始生苗长叶了,盛夏时节正是它的花果期。有人说或许是作为一种野草,它的叶子在“茫茫草海”中并不独特,难以吸引眼球,直到夏至尾声,那眼镜蛇般的花序从地面探出,才受到古人的“青睐”。

夏至三候的“半夏生”或许是古人的一场误会,但这个误会并不影响“半夏”的诗意呈现。它常常被作为时令词,出现在各种药名诗中。明代郑文康留有诗句“半夏里来知母健,忍冬归去亦忘忧”。冯梦龙所辑的民间小调集《挂枝儿》里也收录了一首,念着很有几分土味情话的味道——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地为伊担心,白芷儿写不尽离别意,嘱咐使君子切莫作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

NO.2

夏至·民俗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曾是民间重要的节日,热闹程度不输端午节,形成了不少有特色的习俗。如唐代时兴吃粽子、烤鹅,《辽史·礼志》则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古代夏至还有一个节日“福利”——放假,放假最长的大概是宋代,竟然连放三天。民俗学家说,随着端午节的出现,夏至的很多习俗被“借”走了。当然这也很正常,端午与夏至相隔并不远,节令有序,物候有应,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勤劳又懂得顺应天时的中国人怎么会连着过两个大节呢?来,我们看看古代夏至节的仪式和民间流传的一些习俗。

皇帝举行祭地仪式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最终确定了夏至,稍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二十四节气。

在这片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华大地上,人们通过祭祀,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个重要的日子,自然少不了祭祀,这一天,皇帝会举行隆重的“祭地”仪式。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坛,与天坛一南一北,遥相对应,明清两代皇帝每逢夏至日就会率领群臣在这里举行祭地仪式,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北京吃凉面南方吃荔枝

夏至意味着高温天气的到来,即民间所说的“数伏”正式开始,人们在吃上也有许多讲究。

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夏至吃面就成了我国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老北京则有句俗语:“冬至饺子夏至面。”简简单单吃碗面,就算是过节了?这是一碗不简单的面,得是冷淘的,又称过水面。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夏至》描述这冷淘面好吃得很:“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江南夏至最具地方特征的美食是“夏至粥”。有的“以新小麦和糖及苡仁、芡实、莲心、红枣煮粥食之;有的“以小麦、蚕豆、赤豆、红枣和米煮粥”。夏至时小麦刚打上来,很新鲜,所以哪怕是粥也离不开小麦。也有的地方早上吃麦粥,中午吃馄饨,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寓意混沌和合。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再往南边,有夏至时节吃荔枝的传统。刚从树上摘下的荔枝饱满多汁,晶莹雪白,最是好吃。“吃货”苏东坡“旅居”惠州时就曾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夏至

/诗与盛夏的美好

夏至,夏至

至刚至阳,至长至久

至善至美,至纯至诚

象征人间正气充盈

寓意友谊天长地久

此时此刻

毕业的季节,别离的笙箫

青春的色彩,美好的愿景

让我们一起祝福

青春无悔,奋斗不息

友谊不变,情怀依旧

愿去处繁花似锦

再相逢初心如故!

END

来源中国文艺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1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