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免费下载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全21册)免费下载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版)高清PDF免费下载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22卷高清PDF免费下载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PDF免费下载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中医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费下载

导读:今天学习一下辨“味觉异常”的临床意义。

脾开窍于口,口主迎粮,又为胃之门户。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脏腑皆禀气于胃,所以,五脏六腑之气亦皆发于胃。

若五味偏嗜,则又可因味之阴阳偏胜而破坏脏腑的阴阳平衡,使五脏各受其伤。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由上可见,口乃胃之门户,司咀嚼而知五味,五谷经口之咀嚼,胃之腐磨,才能化精微而充五脏,反之,五脏阴阳的偏盛偏衰,亦可通过胃反映于口而出现不同的味觉。

所以,口味的改变和所喜,可以反映脏气的盛衰,成为诊断的依据,而且可以通过对口味改变的治疗,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调。

赵老在临床中,常把口味之异常感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之一。有时也单从口之味觉的改变进行治疗,取得调整脏腑及全身病变的较好效果。

现对口之味觉的辨证及治疗作一分述。

1

口苦

苦为心火之味,但火常发于木,故口苦常见于胆热或肝火旺盛的患者。

《内经》云:“此人数谋虑不决,故气上逆而为之苦”,还把口苦称为“胆”;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可见,口苦一证,当消肝胆,常以小柴胡汤加黄连、龙胆草、栀子治之。

2

口甘

甘为脾之味,口甘常是脾湿蕴热所致,《内经》称“脾瘅”。

必以芳香清化治之,常用藿香、佩兰、茵陈、通草、枳壳、厚朴之类。

3

口酸

酸为肝之味。肝气偏胜则热,肝热则乘脾,脾之味为甘,甘遇热腐则为酸。

故治当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制肝兼渗酸腐,用左金丸加苍术、厚朴、神曲治之。

4

口咸

咸为肾之味。

口咸往往是脾湿,土不制水所致,故当从脾治,用二陈汤加藿香、吴茱萸、厚朴、苍术治之;或用胃苓汤亦可治之。

5

口麻辣

辛为肺之味。

肺热则口内有辛辣味或有腥气,或伴见舌上有麻辣感,须消肺热,当用泻白散加黄芩、桔梗、鱼腥草治之。

6

口淡

《内经》云“脾和则口能知五味”,脾与胃相表里,实际上口淡不知五味,饮食不香,是胃气虚的表现,当以六君子汤为主,视其寒热而治之。

例如,口淡而流清水,属胃中虚寒,脾失统摄,治宜温中健脾,方以理中汤为主;口淡且腻,甚则呕恶,属胃中湿浊,用平胃散加藿香、白蔻仁治之。

7

口臭

若无口疮或牙痛病而口臭者,多为食积,胃火熏蒸所致。需以消食为主兼清胃火,用平胃散合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黄芩、连翘、石膏治之。

8

口渴

多属热证,亦兼见于湿郁津不上承等证,也是消渴等一些大证的一个常见症状,另当专论。

9

口涩

往往系风热搏结所致,用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即可。

10

口麻

“血瘀则刺痛,血虚则麻木”,故口麻为血虚不运所致。

妇女产后或大失血后,多出现口麻,当用圣愈汤(四物汤加黄芪、党参)治之。

总之,口属九窍之一,乃仓廪之窗,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识到口虽是局部器官,但它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口之所以能纳五谷、知五味,必须依赖于脏腑的精气上行灌输。

同样,当某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虚实盛衰,寒热偏颇时,即可引起口味之异常变化,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味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所出现的特殊口味,来辨察脏腑功能的寒热虚实,从而获得较好的诊治效果。

本文发表于《赵清理医案医话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3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在线视频课程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高清舌诊图谱(收藏)

                                                                     .

更多内容尽在文章排行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junzia.com/sjzpzff/10007.html